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
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
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
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
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 军师:指将领。
  • 凯旋:胜利归来。
  • 邕州:地名,今属广西。
  • 顺流舟中:顺流而下的船只上。
  • 注释:诗中的“军师”是指一位将领,他率领军队凯旋而归,在顺流而下的船只上。这里的“邕州”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今天广西的首府南宁。

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

  • 鸣鞞:敲击战鼓。
  • 嶂口:山口,形容险要的地方。
  • 泛舸:船。
  • 湄:水边,岸边。
  • 江陵阵:江陵之战,古代的一次著名战役。
  • 注释:诗中的“鸣鞞”指的是敲击战鼓的声音,这是军队胜利后的一种庆祝方式。“泛舸”则是指船只在水上行驶的样子。“嶂口”是形容山口地势险要之处,这里用来比喻战争的紧张和激烈。“泛舸历川湄”描绘了诗人乘坐船只在河岸边行驶的情景。“江陵阵”则是诗人想象中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 岸回:指水流冲击岩石,使得岸边的石头转动。
  • 帆影:指船上的帆布影子。
  • 萍叶:水中漂浮的荷叶。
  • 兰桨:用兰花装饰的桨。
  • 林花:树上的花。
  • 桂旗:桂花做的旗子(象征吉祥)。
  • 注释:诗中的“岸回帆影疾”描述了船只在湍急的河水中行驶时,船帆和石头相互作用的场景。“风逆鼓声迟”则形容风浪大,船行进速度慢,鼓声也相应地变得缓慢。“萍叶沾兰桨”描绘了诗人看到水面上的荷叶被风吹动,仿佛沾上了兰花装饰的桨。“林花拂桂旗”则形容树枝上的花朵随风飘动,像是桂花做的旗帜一样。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

  • 弓箭: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
  • 苍隼:一种猛禽,这里借指英勇善战的将军。
  • 白猿:指猿猴,一种野生动物。
  • 悲:悲伤的意思。
  • 注释:诗中的“弓鸣苍隼落”形象地描绘了将军在战斗中英勇善战,如同苍鹰一般俯冲下来攻击敌人的场景。“剑动白猿悲”则形容剑光闪烁,如同白猿哀鸣般悲壮。这两个诗句通过动物的形象来表达将军的勇猛和战场上的悲壮气氛。

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

  • 芳树:芬芳的树木。
  • 羌管:古代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这里可能指的是羌族的乐器。
  • 幽篁:深绿色的竹林。
  • 楚词:楚国的诗歌,这里可能指的是屈原的《楚辞》。
  • 注释:诗中的“芳树吟羌管”描写了春天里,芬芳的树木伴随着羌族乐器的音乐声响起。“幽篁入楚词”则形容深绿色的竹林中传来了楚国的诗歌声。这两句诗通过音乐和诗歌的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意氛围。

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

  • 全军:整个军队。
  • 胜策:胜利的策略。
  • 明时:明智的时代。
  • 注释:诗中的“全军多胜策”表达了军队拥有众多胜利的策略,能够取得战斗的胜利。“无战在明时”则意味着在明智的时代,不需要通过战斗来解决问题。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和平共处,不通过武力解决冲突的理念。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 山东:古地区名,这里指代山东地区,可能是诗人的家乡或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 妙:高明、巧妙的意思。
  • 长缨:长长的丝带,这里比喻长鞭或长绳。
  • 徒:白白地,没有结果地。
  • 注释:诗中的“寄谢山东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人的智慧和才能的赞赏之情。“长缨徒自欺”则表示尽管拥有智慧,却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