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
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
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
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
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

和刘评事送海禅师归山

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

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

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

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

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

【注释】

  1. 衲(nà)外:禅宗用语,指禅门之外的修行者。
  2. 言寻那路寻(lù):追问哪一条道路能通往真理。那路:那一条路径、方法、途径。
  3. 问禅将底说(zhǐ):询问禅理的最终意义是什么。底,最终、根本。
  4. 传印:传递佛法的法器,此处比喻佛祖的真言。
  5.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形容禅宗的修行境界是渐修,不是顿悟,需要不断深入。未了,没弄明白。
  6. 伏魔:降伏魔鬼。宁是兽:宁愿是野兽也不愿屈服。
  7. 巢顶:鸟巢的顶部。非禽:不是一般的禽兽。
  8. 观色:看颜色。风驱雾:风吹散云雾。
  9. 听声:倾听声音。雪洒林:像雪花飘洒在树林中一样。
  10. 凡归是归处:所有的归处都是归宿,没有更高的地方可以追求。
  11. 不必指高岑(shěn):没有必要去追求高耸入云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海禅师归山的赠诗。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他的诗作多以禅宗为主旨,表现其对禅宗的理解和体悟。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海禅师的赞美和劝勉,表达了他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与敬仰。
    诗人开篇就指出“衲外元无象”,意即禅宗之外并没有真正的象形,这是对禅宗独特修行方式的阐述。接着诗人追问:“言寻那路寻?”这既是对禅宗修行方法的询问,也是对海禅师归途的期许。在诗人看来,禅宗的道路虽然曲折复杂,但却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和机遇。
    诗人对海禅师的问禅进行了一番解释:“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这句话表达了对禅宗教义的深层次理解,即禅宗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内心的领悟和体验。这种领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修炼才能达到。
    诗人转向对海禅师归途的描绘:“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这里的“群山”和“一室”既代表了禅宗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又暗指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深度。通过这句诗,诗人展现了海禅师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以及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禅宗修行的深远意义:“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于世俗权力和地位的超然态度。无论是威猛的野兽还是高贵的鸟雀,都不过是暂时的寄托和象征,真正的修行者应当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诗人对海禅师的修行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通过这些生动的景象,诗人展示了海禅师修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力量。无论是看颜色还是听声音,都能使他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诗人对海禅师归处的归宿进行了赞美:“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这句话表达了对禅宗归宿的最高境界的理解。禅宗的修行者应该追求的是心灵的回归和平静,而不是外在的高远目标。通过这句诗,诗人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