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真居不易求,自惊何路到蓬丘。
庭心月近石坛古,海面风微山殿秋。
控鹤岭高星半隔,伏龙岗转水分流。
胡尊纵使如今在,谁继花姑问事由?

### 宿西山凌云观

掩映真居不易求,自惊何路到蓬丘。

庭心月近石坛古,海面风微山殿秋。

控鹤岭高星半隔,伏龙岗转水分流。

胡尊纵使如今在,谁继花姑问事由?

译文

掩映之中的真居难以寻觅,自惊不知如何到达蓬莱。
庭院中心月亮靠近石坛古迹,海面上微风轻拂山殿秋天。
控鹤岭高耸星光半遮半现,伏龙岗转动水向四面八方流淌。
即使胡尊尊者如今还在,谁能继承花姑的职务并询问事情原因?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西山凌云观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寻求内心平静与宁静的情感。首句“掩映真居不易求”即指出了寻找心灵的庇护之地之难,而“自惊何路到蓬丘”则进一步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好奇。第二句“庭心月近石坛古”,通过描写月光下石坛的古旧,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庄重的氛围。第三句“海面风微山殿秋”,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致远的画面:海风轻轻吹过,山殿显得更加肃穆。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充满禅意与哲思的自然景观图,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及对心灵归宿的探求。

注释

  • 掩映:隐蔽,不明显。
  • 真居:真实居住之所。
  • 蓬丘:神话中的仙境,这里指代理想中的居所。
  • 庭心:庭院中心。
  • 控鹤岭:地名,位于凌云观附近的山峰。
  • 胡尊: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如唐代宗室李翔等(具体身份待考证)。

这首诗通过对西山凌云观的景色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流露,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诗人通过使用意象和象征手法,构建出一个既有现实感又富有哲理的诗歌世界,引导读者进入一种超越世俗的心灵体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美学特征,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生活哲学和个人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 李翔(约公元864年—约公元932年),字不详,晚唐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江王房,为唐宗室。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翔曾任莆田尉,事迹见于《涉道诗》28首。其诗作多涉及道教思想,风格清雅脱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他的诗歌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诗人在游览西山凌云观时所作,也可能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影响。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平静的向往之情。通过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李翔的诗歌善于捕捉自然景象与人的内心世界之间的微妙联系,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 语言精炼:诗中使用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 象征寓意:许多诗中都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通过具体的景物引发读者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 情感真挚:诗人在诗中倾注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得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结语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还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