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
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
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
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
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
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
诗句
- 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
- 注释:在盛世中不被重视(“爱璧”指珍视玉璧),因此漂泊不定,四处游历。
- 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
- 注释:为什么一定要让世人知道你的才华和地位如此之高,以至于可以轻视权贵呢?
- 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
- 注释:采撷兰花渡过汉水,询问丝绸是否能够通过荆州。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寻求机会或途径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 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
- 注释:在国外有回归的愿望(“归兴”意指回归之意),离开故乡却没有客人的忧愁。
- 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
- 注释:天气寒冷且伴有楚国边塞的雨水,月光清澈明亮照耀着襄阳的秋天。
- 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
- 注释:只能坐着看着自己追求的道路漫长而遥远,这让我看到了自己苍老的白发。
译文
在盛世中我不被重视,四处漂泊如行云流水般的自在,
为何要让别人知道,你如此轻视那些权贵?
我采集兰花渡过汉江,寻找那穿越荆州的丝绸,
在国外有归家的期盼,离开家乡没有忧虑和烦恼。
在寒冷的楚国边境,细雨蒙蒙笼罩大地,
月光清澈明亮照亮了襄阳秋天的夜空,
我只能坐在那里看着那条漫长的道路,
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岁月已不再青春。
赏析
这首诗以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为背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与个人理想的情怀。诗中“明时不爱璧”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超然的态度;“浪迹东南游”进一步展示了他的游历生活,不羁的性格;“何必世人识”反映了他对于他人评价的看法,以及他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采兰度汉水”与“问绢过荆州”,可能是比喻诗人在寻求实现理想之路上的探索和努力。这种探索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体现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渴求。
诗中的“天寒楚塞雨”与“月净襄阳秋”,描绘了一幅清冷而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心境的清冷与孤独。他身处异乡,面对的是冷雨和明月,这样的环境更凸显了他的孤寂和坚持。
最后两句“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则将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时代、社会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尽管年华已逝,但他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守自己的人生道路。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陶渊明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