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擐红缨,幡旗出禁城。
明王亲授钺,丞相欲专征。
玉馔天厨送,金杯御酒倾。
剑门乘崄过,阁道踏空行。
山鸟惊吹笛,江猿看洗兵。
晓云随去阵,夜月逐行营。
南仲今时往,西戎计日平。
将心感知己,万里寄悬旌。
【注释】
铁马:指披甲的战马。
擐(huàn):穿。红缨:红色的装饰物,指马的饰缨。
幡旗:指军旗。出禁城:走出皇宫。
明王:圣明的君主。
亲授:亲自授予。钺(yuè):古代一种兵器,斧的一种,用来砍杀。这里比喻用兵权。
丞相欲专征:指郭仆射希望独自领兵出征。
玉馔:指用玉器盛装的膳食。天厨:皇帝所食之膳,这里指御膳。
金杯:指用金属制成的酒杯。御酒:皇帝所饮之酒。
剑门:指蜀地的剑阁,是蜀汉通往魏地的险关。乘崄(xiǎn)过:意为越过险要的山关。
阁道:指在山间凿成的通道,可以行车。踏空行:意为行走时好像没有脚踏实地。
山鸟:山中的飞禽。惊吹笛:被笛声所惊。
江猿:在长江边的猿猴。看洗兵:观看士兵洗沐。这里暗含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晓云:早晨的云气。随去阵,逐行营:指云彩跟随军队行动,仿佛与军队一起前进。
南仲:人名,周代的名将。今时:如今的时候。往,前往。
西戎:指西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吐蕃、突厥等民族。计日平:计划在某一天平定。
将心:指郭仆射。感知己:感激知遇之恩。
万里寄悬旌:形容郭仆射对朝廷一片忠诚,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即使身在蜀地,也时刻关注着朝廷的事,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力。
【赏析】
此词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命郭元振出任剑南节度使。郭元振在蜀任职期间,勤勉有为,深得人心。这首诗就是郭元振奉命赴蜀途中,经过剑门关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四十六句,每句七字,句句押韵。作者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宏大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愿。
第一句“铁马擐红缨”,描绘了郭仆射所率领的铁甲骑兵威武雄壮的形象。这里的“铁马”指的是披甲的战马,而“红缨”则是红色装饰物,象征着尊贵和荣耀。这一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郭仆射所带领的军队的强大实力。
第二句“幡旗出禁城”,则进一步描绘了郭仆射所率军队离开皇宫的情景。这里的“幡旗”是指军中的旗帜,而“出禁城”则表示这支军队已经走出了宫禁之城,进入了广阔的疆场。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郭仆射所率军队的英勇无畏,也表达了人们对他即将征战的期待和关切。
第三句“明王亲授钺”,则直接点明了郭仆射即将领受的是皇帝赋予他的重权——钺。这里的“明王”指的是英明的君主,而“亲授钺”则意味着这位君主亲自赐予了郭仆射这样的荣誉和权力。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彰显了郭仆射的重要身份和地位,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接下来的句子,都是描述郭仆射所率军队出征的情景。第四句“丞相欲专征”,则直接点明了郭仆射即将独自领兵出征的消息。这里的“丞相”指的是辅佐君主的大臣,而“欲专征”则意味着这位大臣希望能够单独领兵出征,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魄力。第五句“玉馔天厨送”,则是描绘了郭仆射所率军队出征时,朝廷为他们提供的各种美食佳肴,以示对其的关心和厚待。第六句“金杯御酒倾”,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些美食佳肴的丰盛程度,以及人们对郭仆射的深情厚意。
第七八句,则描述了郭仆射所率军队穿越险关的情景。第九十一二句,则描绘了郭仆射所率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山中飞禽受到惊吓而鸣叫,江边猿猴看到士兵洗沐而感到惊讶的画面。这些细节描写,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最后十二句,则是描述郭仆射所率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天空中的云彩仿佛跟随他们一同前行,夜晚的月光也似乎在他们的队伍中流淌。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郭仆射所率军队的气势磅礴,也表达了人们对他们即将到来的期望和祝福。
整首诗歌以豪放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郭仆射所率军队的雄伟壮观和英勇无畏。同时,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也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首赞美郭仆射所率军队的诗歌,也是一首表现人们对于和平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