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注释】
问如来(佛):请问如来的来去。
灭:灭度、涅槃。
常住世:常住于世间。指在人间,不离人。
【赏析】
此诗是唐代僧人贯休所撰的一首颂佛诗。诗人用诘问的方式向“如满禅师”提出问题,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疑惑和困惑,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和敬仰之情。全诗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蕴,引人深思。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注释】
问如来(佛):请问如来的来去。
灭:灭度、涅槃。
常住世:常住于世间。指在人间,不离人。
【赏析】
此诗是唐代僧人贯休所撰的一首颂佛诗。诗人用诘问的方式向“如满禅师”提出问题,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疑惑和困惑,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和敬仰之情。全诗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蕴,引人深思。
智者善分别出自《问如满禅师》,智者善分别的作者是:李诵。 智者善分别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智者善分别的释义是:智者善于辨别和区分。 智者善分别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智者善分别的拼音读音是:zhì zhě shàn fēn bié。 智者善分别是《问如满禅师》的第10句。 智者善分别的上半句是: 疑情犹若斯。 智者善分别的全句是: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疑情犹若斯
疑情犹若斯出自《问如满禅师》,疑情犹若斯的作者是:李诵。 疑情犹若斯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疑情犹若斯的释义是:'疑情犹若斯'中的“疑情”指的是对佛理或修行过程中的疑惑之情,“犹若斯”意为如同这样或如此。因此,'疑情犹若斯'释义为:疑惑之情如同这样。 疑情犹若斯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疑情犹若斯的拼音读音是:yí qíng yóu ruò sī。
谁言不生灭出自《问如满禅师》,谁言不生灭的作者是:李诵。 谁言不生灭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谁言不生灭的释义是:“谁言不生灭”出自《问如满禅师》这首诗,这里的“谁言不生灭”可以释义为:谁说事物不会产生变化或毁灭。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无常性的深刻认识,强调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谁言不生灭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谁言不生灭的拼音读音是:shuí yán
时至皆归尽出自《问如满禅师》,时至皆归尽的作者是:李诵。 时至皆归尽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时至皆归尽的释义是:时光流转,万物终将归于尽头。 时至皆归尽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时至皆归尽的拼音读音是:shí zhì jiē guī jǐn。 时至皆归尽是《问如满禅师》的第7句。 时至皆归尽的上半句是:天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的下半句是:谁言不生灭。 时至皆归尽的全句是
天地及日月出自《问如满禅师》,天地及日月的作者是:李诵。 天地及日月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地及日月的释义是:天地及日月:指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包括自然界中天地万物以及太阳和月亮。 天地及日月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地及日月的拼音读音是:tiān dì jí rì yuè。 天地及日月是《问如满禅师》的第6句。 天地及日月的上半句是: 山河及大海。
山河及大海出自《问如满禅师》,山河及大海的作者是:李诵。 山河及大海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山河及大海的释义是:山河及大海:比喻世间万物,亦指宇宙之广阔。 山河及大海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山河及大海的拼音读音是:shān hé jí dà hǎi。 山河及大海是《问如满禅师》的第5句。 山河及大海的上半句是: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的下半句是:天地及日月。
又言无法说出自《问如满禅师》,又言无法说的作者是:李诵。 又言无法说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又言无法说的释义是:又言无法说,意味着某些深奥的真理或境界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如同禅宗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言无法说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又言无法说的拼音读音是:yòu yán wú fǎ shuō。 又言无法说是《问如满禅师》的第4句。 又言无法说的上半句是:
住世四十九出自《问如满禅师》,住世四十九的作者是:李诵。 住世四十九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住世四十九的释义是:住世四十九:指如满禅师在世的时间,即活到四十九岁。 住世四十九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住世四十九的拼音读音是:zhù shì sì shí jiǔ。 住世四十九是《问如满禅师》的第3句。 住世四十九的上半句是:灭向双林灭。 住世四十九的下半句是:又言无法说。
灭向双林灭出自《问如满禅师》,灭向双林灭的作者是:李诵。 灭向双林灭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灭向双林灭的释义是:灭向双林灭,意为寂灭于双林之间,双林指的是佛教中的两棵大树,象征着禅宗的清净与超脱。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境界的追求,即彻底的寂灭与觉悟。 灭向双林灭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灭向双林灭的拼音读音是:miè xiàng shuāng lín miè。
佛向王宫生出自《问如满禅师》,佛向王宫生的作者是:李诵。 佛向王宫生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佛向王宫生的释义是:佛向王宫生:指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古印度一个叫做“迦毗罗卫国”的王宫中。 佛向王宫生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风格是:诗。 佛向王宫生的拼音读音是:fú xiàng wáng gōng shēng。 佛向王宫生是《问如满禅师》的第1句。 佛向王宫生的下半句是
【注释】碧云:青黑色的云,指秋天的天空。明月悬东方:月亮高挂在东天。皓皓:明亮的样子。林下光:树木的阴影映在地面上。桂华:桂花的光辉。澄:清澈。璧彩:指月光如玉,晶莹剔透。鸿雁:大雁。飞难度:飞行非常困难。关山曲易长:关塞和山脉的地形曲折漫长。揆予秉孤直:揣想自己坚持正义。虚薄:谦恭、卑微。文昌:文官。握镜惭先照:拿着镜子,感到惭愧,因为先人已经照过了。持衡愧后行:拿着秤杆,感到惭愧
【注释】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奉承圣上的旨意,写在琼岳的诗。 次:次韵、和韵; 从人望:随从的人盼望着。 顺物回:顺应时序而回。 二华出:指日出东方,太阳初升。 天转五星来:天空转动起来。 十月农初罢:十月开始耕种的农事结束了。 三驱礼复开:古代帝王狩猎,以禽兽的头尾为祭品。 “更看”句:《左传》载:周成王封禅泰山后,到东岳泰山祭祀,登上山顶,见到玉牒(记玉牒)在天上飘来,于是将玉牒赐给了鲁恭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第一联) 挂冠:辞去官职。知止足:明白自己的追求和满足。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知道满足,不再追求更高的官位。 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第二联) 入道:进入道教修行。求真侣:寻找志同道合的人。辞恩:告别恩惠。访列仙:访问仙人。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进入道门,寻找真正懂得修行的人,离开世俗的名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作品,属于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六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markdown 第一联: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 - 注释:“佛”在这里指的是佛教的佛陀,“王宫”指的是人间的宫殿。这句诗表达了佛教在世间的传播与消亡的过程。 第二联: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 注释:“住世”指的是世间的生活,“四十九”可能指的是佛在世间的时间
诗句: “寻源路不迷,绝顶与云齐。” 译文: 沿着寻找源头的路径,并不感到迷茫,站在山巅与云雾相接。 注释: “寻源路”指的是寻找通往山顶的道路。“绝顶”指山峰的最高点。“与云齐”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与云朵相接。 赏析: 此句描绘了登山者在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寻源路”和“绝顶与云齐”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超然
【注释】烂柯山:在今浙江省江山市西南。嵌空:指山洞的岩洞。横洞天:指山洞中的广阔天地。磅礴:形容山水气势雄伟。倚崖巘:指山势高耸入云。虹势:彩虹般的样子。真兴:真正的乐趣,引申为对美好景色的欣赏。津梁:渡口,桥梁。抽簪:拔下帽针,指脱下官服,表示辞官归隐。游衍:漫游。 【赏析】 烂柯山,在浙江省江山市西南,山中风景秀美,有“浙东第一山”之称。诗人游览此山,不禁心旷神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