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
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
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
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
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山中作

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

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

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

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

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诗句解读

  1. “栖隐非别事”: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方式的认同和追求,认为这种生活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而非其他事物。这里的“栖隐”指的是隐居生活,即脱离世俗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独立。“非别事”强调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表明作者认为隐居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2. “所愿离风尘”: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这里的“风尘”通常指代世间的纷扰和名利场。作者表达了一种愿望,即远离那些充满诱惑和挑战的世俗生活,寻找一种更为纯净和宁静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渴望,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3. “迩来归山林”:描绘了作者从繁华世界回归自然的决心和行动。这里的“迩来”意味着最近或近期内的行动,而“归山林”则象征着返回到简单而自然的生活环境,远离政治和权力的中心。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逃避,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净化。

  4. “庶事皆吾身”:突出了隐居生活的高度自主性和独立性。这里的“庶事”泛指所有的事务和活动,而“皆吾身”则表明所有的决定和行动都由自己掌控。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了个体在精神和行动上的完全自由,不受外界干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5. “何者为形骸”:通过对比揭示了世俗与隐居生活方式的本质差异。这里的“形骸”指的是身体或物质的存在,而“何者”则是疑问词,表示对某种状态或存在的质疑。作者通过这种反问,表达了对世俗物质生活本质的不满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珍视。

  6. “谁是智与仁”:批评了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这里提到的“智”和“仁”分别代表智慧和仁慈,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作者通过对它们进行否定,批判了社会中那些以智慧和仁慈为名,实则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

  7. “寂寞了闲事”:反映了隐居生活带来的内心孤独和清静。这里的“寂寞”意味着孤独,而“闲事”则是指无关紧要的事情。作者通过这种表达,传达了一种心境,即在隐居生活中,不再被外界的琐事和纷扰所打扰,能够专注于内心的思考和修行。

  8. “而后知天真”:体现了隐居生活对个体纯真本性的恢复和提升。这里的“天真”指的是最初的、未经雕琢的本性。通过隐居的生活,人们有机会重新发现和体验这种内在的美好品质,从而超越外在的名利和束缚。

  9.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描绘了隐居者与世俗社会的对立和疏离。这里的“咳唾矜崇华”意味着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一顾,而“迂俯相屈伸”则表示一种谦卑的态度,愿意放下架子,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这种态度体现了隐居者对自我定位的清晰认知,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

  10. “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反映了隐居者对社会高位的淡泊和超然。这里的“巢与由”指的是古代著名的隐士陶渊明,他的诗篇经常表现了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通过这种表达,作者强调了自己选择隐居生活的原因,即为了远离权力的中心和社会的关注。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诗人不仅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自然环境、内心状态等,还通过对比世俗与隐居生活的差异,批判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表达了对自然、真理和纯真的追求。整首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充满了哲理和诗意,是一首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