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吹征帆,倏尔向空没。
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
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
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注释】
①从弟邕:作者的堂弟。下第:考试落榜。②疾风:猛烈的风。征帆:远行时扬起的船帆,借指自己远行在外。倏尔:突然。空:空荡。没(mò):沉没。③三江:长江在会稽以东分为浙江、钱塘二水。坐:徒然。④楚越:春秋时期楚国和吴国两国相邻,后泛指邻近的国家。⑤落羽:比喻被风吹散的羽毛。分飞:分散飞走。⑥惊骨:使人惊骇。⑦赏析:此诗写诗人送从弟下第归家的情景。开头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送别图:疾风骤起,征帆被卷入云际,瞬息之间,便消失在茫茫的云天中,而诗人却还在江上行走。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写出了诗人送从弟时那种急切的心情,而且把送从弟归乡途中所见的景色写得极为生动,富有变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边,目送着那帆影消失的地方。“千里”两句是说,自从与弟弟相聚欢娱以来,转眼已日夕之间,兄弟俩就要分别了,真令人悲叹不已!“落羽更分飞”,用典,《左传·僖公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到楚国,楚成王问他:“若晋君之文公,则如之何?”成王曰:“寡人欲观中国之政。”重耳对曰:“兵车之会三,华罢之服五,要不余惠矣。”楚王笑曰:“诸侯之事天子者,唯卿为愈。今吾即戎车之会三,而皆寡人之服也,奈何?”后来,晋国大夫叔向评论这段事,认为晋文公能“分谤于诸侯”,而重耳不能“分谤于大夫”,因而认为重耳是“不度”。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暗讽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不能像晋文公、晋文公那样善于团结人心,而只是互相攻击,以致国家分裂。因此,他希望弟弟不要被他们所蒙蔽,而要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谁能不惊骨”一句,是说,看到这些情形,谁不为之震惊呢?“惊”字用得好,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又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这首诗写送从弟下第归来的情景。开头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送别图:疾风骤起,征帆被卷入云际,瞬息之间,便消失在茫茫的云天中,而诗人却还在江上行走。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写出了诗人送从弟时那种急切的心情,而且把送从弟归乡途中所见的景色写得极为生动,富有变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边,目送着那帆影消失的地方。“千里”两句是说,自从与弟弟相聚欢娱以来,转眼已日夕之间,兄弟俩就要分别了,真令人悲叹不已。“落羽更分飞”,用典,《左传·僖公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到楚国,楚成王问他:“若晋君之文公,则如之何?”成王曰:“寡人欲观中国之政。”重耳对曰:“兵车之会三,华罢之服五,要不余惠矣。”楚王笑曰:“诸侯之事天子者,唯卿为愈。今吾即戎车之会三,而皆寡人之服也,奈何?”后来,晋国大夫叔向评论这段事,认为晋文公能“分谤于诸侯”,而重耳不能“分谤于大夫”,因而认为重耳是“不度”。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暗讽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不能像晋文公、晋文公那样善于团结人心,而只是互相攻击,以致国家分裂。因此,他希望弟弟不要被他们所蒙蔽,而要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谁能不惊骨”一句,是说,看到这些情形,谁不为之震惊呢?“惊”字用得好,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又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