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迟青山巅,高静身所便。
不践有命草,但饮无声泉。
斋性空转寂,学情深更专。
经文开贝叶,衣制垂秋莲。
厌此俗人群,暂来还却旋。
【注释】
栖迟:栖息,停留。
高静身所便:身体高峻而清静。
不践有命草:不践踏那些命运已定的草木。
但饮无声泉:只喝那没有声响的山泉水。
斋性空转寂:修习佛性使之空虚,从而得到宁静。
学情深更专:学问要深,感情要专。
经文开贝叶:打开贝叶经来诵读。
衣制垂秋莲:衣服的装饰像秋天的莲花。
厌此俗人群:厌倦这种庸俗的人群。
暂来还却旋:暂时来到这里又回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上人送别时所作。上人即和尚,僧人。诗中赞美了上人的品德和修养。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清幽,表现了诗人对上人深厚的感情。
首二句写上人居处清幽,远离尘嚣。“栖迟”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上人居住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使人感受到他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高静”二字,更是点出了上人的品格,他能够以清高的态度面对世俗,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诗,进一步赞美了上人的修行境界。他不追求世俗的欲望,也不沾染红尘,而是选择了一条清净的道路。他的心性高洁,如同山峰一般屹立不倒;他的修行之道,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寂静,仿佛能听到山泉潺潺的声音。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上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的修行成果。
第三四句诗,则是对上人学术态度的评价。他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深入钻研,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里的关键是“斋性空转寂”,意思是说,他修炼佛性,使内心变得空明宁静,从而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也是一种实际的行动准则。
第五六句诗,则是对上人服饰的描述。他认为,修行者应该保持朴素、淡泊的生活态度,因此,他的衣服装饰简单,就像秋天的莲花一样清新脱俗。这里的“衣制垂秋莲”,既有对上人服装特点的形象描绘,也有对他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
最后两句诗,则是对上人生活态度的评价。他认为,世俗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却充满了喧嚣和浮躁。因此,他选择暂时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自己的修行之地继续修炼。这里的“厌此俗人群”,既是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排斥,也是对自我修行的一种坚持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上人的描绘和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其高尚品德和深厚修行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排斥,以及对自我修行的一种坚持和执着。这种态度,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