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登巨石知来处,勃勃元生绿藓痕。
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
横天未必朋元恶,捧日还曾瑞至尊。
不独朝朝在巫峡,楚王何事谩劳魂。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主旨和风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意思进行具体分析。
首联“因登巨石知来处,勃勃元生绿藓痕。”诗人由登上巨石而知来处,发现草木丛中绿藓的痕迹,这不禁使诗人想起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意思是说:我有一位好客人,德行光明照人;对待百姓不怠慢,君子就是这样做的榜样;我有美酒,请客人尽情欢乐。这里诗人借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对宾客的欢迎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自己能够与志同道合者共商国事的欣慰之情。
颔联“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诗人登上巨石后,发现草木丛中绿藓的痕迹,这不禁使他想起了《周易》中的内容:“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这是讲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过程,也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里诗人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要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商讨国事,为天下苍生计谋发展。因此,当草木丛中绿藓生长时,诗人就如《周易》中所讲的“天地”一样不动声色;当草木丛中绿藓生长茂盛时,诗人就如《周易》中所讲的“雷风”一样行动迅速、迅猛。
颈联“横天未必朋元恶,捧日还曾瑞至尊。”诗人登上巨石后,发现草木丛中绿藓的痕迹,这不禁使他想起了《尚书·洪范》中的内容:“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二曰稷课……六曰凶荒。”这是讲五行的生成变化过程。这里诗人借用了《洪范》中的内容,表明自己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商讨国事,为天下苍生计谋发展,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灰心丧气。当草木丛中绿藓生长茂盛时,诗人就如《尚书·洪范》中所讲的“日月五星”之一——太阳一样灿烂辉煌。这里诗人用“捧日”一词来形容自己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的情景。
尾联“不独朝朝在巫峡,楚王何事谩劳魂。”诗人登上巨石后,发现草木丛中绿藓的痕迹,这不禁使他想起了《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意思是说:桂花树丛生在山中幽静的地方,弯曲盘旋地缠绕着树枝相互交错。山气郁结啊石头高耸,溪谷险峻啊水流激荡。猿猴成群地发出呼啸之声,老虎豹子吼叫。我攀登桂枝啊暂且流连徘徊。这里诗人引用了屈原《楚辞》中的内容,意在表达自己虽为国家的发展操劳奔波却无怨无悔的心情。诗人认为,自己虽然为国家的发展操劳奔走,但并不是因为楚王的缘故,而是有志向的人应该为天下苍生计谋发展。
【答案】
示例1
译文:因为登上巨石所以知道来历,草木中绿藓的痕迹生机勃勃。静止的时候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是等闲之事;动的时候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则片刻之间遍及整个乾坤。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不一定伴随阴险邪恶之人,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也曾伴随过尊贵吉祥之人。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不仅不专属于巫峡之地,楚王又何必枉费神思劳魂呢!
赏析:
此诗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第一层写登上巨石后所见所感: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动静不同,生机盎然。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既非阴险邪恶之所为也非尊贵吉祥之物之象。草木丛中绿藓的生长,既非专属于巫峡之地,亦非楚王枉费神思劳魂之举。全诗起首两句便把景物写得生机蓬勃、生气盎然,使人耳目一新。
第三、四句为第二层。前句承上启下,承接前两联的内容,指出自己虽为国家的发展操劳奔波却无怨言,并非因为自己的功劳或能力,而是有志向的人应为国家的发展操劳奔波;后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进一步说明自己为国家的发展操劳奔波的原因。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上巨石后所看到草木丛中绿藓生长的现象,联想到《周易》《尚书》、《楚辞》,表达了自己为国家操劳奔波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