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露经前代,津梁及后人。
此方今示灭,何国更分身。
月色空知夜,松阴不记春。
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

双林寺谒傅大士

草露经前代,津梁及后人。

此方今示灭,何国更分身。

月色空知夜,松阴不记春。

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草露经前代”

  • 含义解析:这句诗通过“草露”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过去朝代的怀念与敬意。
  • 文化意蕴:在古代中国,许多寺庙会将佛教经典放置在特定的场所以供信徒参拜,这里的“经”可能指的是佛经或历史典籍,反映了寺庙与文化传承的深厚联系。

2. “津梁及后人”

  • 含义解析:此句表达了佛法的延续性,即使佛陀本人已示现为灭,但他的精神和教诲依旧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 深层意义:这种思想体现了佛教中的“无我”观念,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3. “此方今示灭”

  • 含义解析:这一句表明作者身处现世,感受到一种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 情感表达:通过对“示灭”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沉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 “何国更分身”

  • 含义解析:这句话询问佛法是否存在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之中,强调了佛法的普适性和包容性。
  • 哲学思考:它挑战传统宗教观,提出宗教可以是超越地域界限的普遍真理。

5. “月色空知夜”

  • 含义解析:使用“月亮”作为夜晚的象征,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境界感。
  • 审美情趣:月亮常被诗人用来象征美、智慧或孤独,这里反映了诗人对美的独到感受。

6. “松阴不记春”

  • 含义解析:通过对比记忆中的春天与实际所见的自然景致,表达了对自然之美无法完全捕捉的无奈。
  • 情感体验:这可能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无力回天的感慨。

7. “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

  • 含义解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于宇宙中万物平等无二的哲学思考。
  • 哲理启示:这可以引导人们反思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如何珍惜每一刻的存在。

译文与注释

1. “草露经前代”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转化,草上的露水仿佛记录了历史的变迁。

2. “津梁及后人”
这条桥梁连接了过去和现在,承载着后人的信仰和希望。

3. “此方今示灭”
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我们终将面对死亡,接受一切的终结。

4. “何国更分身”
无论身处何方,佛法都无处不在,影响每一个灵魂。

5. “月色空知夜”
月光虽然照亮了夜晚,但它本身并不属于这个世界。

6. “松阴不记春”
尽管春天总是到来又离去,但我们的记忆却难以捕捉它的全貌。

7. “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
尽管生命如微尘般微小,但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引出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哲学问题,反映了诗人对无常和个体存在的深刻感悟。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