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谓光阴半虚弃,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与水。
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山河无寸地,我昔心猿未调伏。
常将金锁虚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无物为拳拲,师诵此经经一字。
字字烂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
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
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
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
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合聪不聪,合明不明。
辘轳上下,浪死虚生。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
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
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如是则非但天恭敬。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诵读佛经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将谓光阴半虚弃,今日亲闻诵此经。
译文:以前认为时间只是虚度,但今天亲耳聆听了这部经典的教诲,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的价值。
注释:这里表达了一个人在经历或听闻佛法后,对时间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虚度到现在的认识到时间的珍贵。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强调了佛法对人的影响,使人能够更加珍惜时间,领悟生命的真谛。

始觉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与水。
译文:开始明白积累的微末之物并非无关紧要,我以前曾经游览过山水。
注释:这里的“聚沙”比喻生活中的微小事物,而“山与水”则是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比较,强调了生活中微小事物的意义。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他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悟。它启示人们要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珍视每一刻。

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此经。
译文:以前认为其他地方都不是自己的故乡,但现在亲耳聆听了这部经典,我意识到山河也是我的故乡。
注释:这里用“他山”比喻其他地方,而“故里”则指家乡、故乡。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一种回归本源、寻找精神家园的思想。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以及对家乡、故乡的深厚感情。它鼓励人们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感,无论身处何方。

常将金锁虚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
译文:过去常常把心灵束缚在虚无之中,现在我听到了这部经典的教诲,我意识到心灵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注释:这里的“金锁”比喻心灵的束缚,而“虚拘束”则表示心灵的不自由。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束缚心灵的观念的反思。它启示人们要摆脱心灵的枷锁,追求心灵的自由。

字字烂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
译文:每个字都像醍醐(一种高级的牛奶)一样美味,这种味道不在于唇边齿间,而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某个角落。
注释:这里的“醍醐”比喻佛法的智慧和精髓,而“烂嚼”则表示仔细品味。诗人通过比喻,强调了佛法的深刻内涵和智慧。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认识,认为佛法的智慧和精髓并不依赖于外在的感官享受,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它启示人们要内观自省,深入理解佛法的本质。

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
译文:老师诵读经文时,就像白牛行走一样迅捷。
注释:这里的“白牛”比喻老师的诵读速度和风格,而“亲动步”则形象地描述了老师诵读的速度之快。
赏析:这句话通过比喻,赞美了老师的朗读技巧和风格,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老师诵读技艺的敬仰之情。

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
译文: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只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日常的生活多么痛苦啊!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不满,认为生活的痛苦源于对物质的追求而非内心的平静。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批判,以及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它启发人们要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
译文:酒的肠肚,饭的脏腑,长者高呼却无法召回。这和耳聋、眼瞎有什么不同?世人的耳朵并不聋,只是被经文的声音所蒙蔽。
注释:这里的“长者”指的是年长的人,而“扬声唤不回”则表示呼唤无效。诗人通过比喻,强调了经文的力量之大,以至于超越了世俗的声音。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经文力量的敬畏和赞叹,同时也指出了人们往往被世俗的声音所迷惑,未能领会经文的真正意义。它启发人们要超脱世俗的纷扰,聆听和领悟佛法的教诲。

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
译文:尽管世人能听到老师的语言,但谁又能真正了解老师的内心呢?
注释:这里的“师之音”是指老师的教导和言语,而“师之心”则表示老师的内心世界和教诲的目的。诗人通过反问,表达了对老师内心世界的好奇和探求。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老师内在世界的探究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老师教诲的理解程度有限。它提醒人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内在世界。

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
译文:尽管世人能看到老师的形象,但谁能了解老师的名字呢?老师的名字代表着佛陀的权威,他来与众生一起治疗心灵的疾病。
注释:这里的“师之形”是指老师的形象,而“师之名”则是指老师的称号或名字。诗人通过比喻,强调了老师的影响力和作用,他不仅是佛陀的代表,还是引导众生走向正道的关键人物。
赏析:这句话歌颂了老师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众生的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它鼓舞人们要追随佛法,寻求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如是则非但天恭敬。
译文:能够使迷失者觉悟,使狂乱者平静,使污垢者清净,使邪教徒正直,使普通人成为圣人。这样的行为不仅得到了天地的尊敬。
注释:这里的“迷者”、“狂者”、“垢者”分别代表迷失方向、心性狂乱、有过错的人;“邪者”指偏离正道之人;“凡者”泛指普通人。诗人通过列举这些不同的状态,强调了佛法的普适性和普遍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者的期待和赞扬,他们能够通过佛法的引导,实现内心的转变和提升。
赏析:这句话总结了佛法的功效,即帮助人们摆脱各种困扰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觉醒和提升。它鼓励人们要积极接受佛法的教诲,努力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