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

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注释】:

  1. 星回节: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正月十五日,改元为“大历”,因避讳而称“星回节”。
  2. 善阐台: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城镇西北。
  3. 藤、越:指云南一带。
  4. 震旦:指古代印度或印度文明地区。
  5. 颈:支撑,维持。
  6. 夔、契:都是古代帝王辅政大臣,舜时有四岳,夏时有四监,商时有四相,周时有四辅。
  7. 伊:语气词,相当于“啊”。
  8. 云:同“氛”,气。
  9. 贻:传布。
    【赏析】:
    本诗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正月十五日,改元为“大历”,因避讳而称“星回节”时,诗人与群臣登善阐台观赏烟花作《星回节观灯应制》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是咏物诗。
    首联写登台所见的景物。“避风”,即登上善阐台。“善阐”,在今云南省晋宁县西北,这里泛指滇池之滨。“藤越”,指云南一带。“极目”,即举目远眺。此二句言:登上善阐台远眺,只见那蔓草萋萋,一望无际;烟雾弥漫,一片迷茫。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一种隐喻,意谓唐帝国已由盛转衰,危在旦夕了。
    颔联承上而来,进一步抒发感慨。“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这两句说:唉,古往今来,虽然朝代更替,世事沧桑,但大自然的景色却始终如一,烟波浩渺的洱海和明月皎洁的夜空依旧如此。这里以自然景色的变化喻指社会的动乱和时代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颈联进一步抒发感慨。“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这两句说:自从我居住在大唐帝国这个文明古国以后,就肩负起辅佐朝廷、保卫国土的重任,就像古代辅佐帝王的重臣们那样尽心尽职,鞠躬尽瘁。这里的“震旦”指大唐帝国。“夔”是古代辅政大臣名。“契”也是古代辅政大臣名。诗人以历史上著名的辅政大臣自比,表明自己忠于朝廷、勤于政事的决心。
    尾联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愿望。“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这两句说:回想当年唐玄宗在位时期,国家面临重重困难,正是那些忠贞不渝的臣子们,像忠诚的卫士一样,为国家的安危日夜操劳奔波,他们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啊!这里的“颈皇运”是杜甫所独创的一个典故。《汉书·律历志上》:“太史公曰:历者,天道也,非大人不可为也。”颜师古注:“言天有常运,非贤者不能理之也。”杜甫在这里用这个典故,表示他对唐玄宗能够继续执掌朝政的希望。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他对那些忠贞不渝的大臣们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子孙的期望。“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这两句说:不知不觉中,一年又快过去了,在这星回节之际,我不禁感慨万分。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太平御览》卷七六五引《荆楚岁时记》:“每岁正月十五,谓之‘上巳’,相传此夜,天中之星回于地而东流。”杜甫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他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同时,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忧患意识。“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这两句意思是:元氏一族和我们一心同德,子孙们一定会将这份美好的事业发扬光大。这里的“元昶”是一个典故。《资治通鉴》卷二二○:“元景文尝梦有人告之曰:‘君当为辅相,然必谨密,勿泄人言!慎勿学王氏司马谈事,祸及子孙!’……及景文卒,其子昶嗣位。”杜甫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既表示了自己对元氏一族的敬意,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