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良既宥,告以父母。
恩柔于肌,卒贡尔有。
维彼攸恃,乃侦乃诱。
维彼攸宅,乃发乃守。
【解析】
此诗为祭祀方相氏之作,《周礼》中“掌蒙熊皮,衣朱衣裳,执戈扬盾,帅其犬羊”,是祭祀时主祭者所穿的服装。方相氏就是主管这种服饰的官员,他身穿熊皮服,头戴面具,手执戈和盾,领着驱疫队伍,手持苇索,在正月十五日上街挨户驱鬼,以祛邪避灾,保护人们不受瘟疫传染。《诗经·大雅·荡》有“秉钺及厥兵,以征不服”之句,可与本诗相参证。这首诗是描写方相氏驱疫的情景。
首章:其良既宥,告以父母。
方相氏穿着熊皮服装,戴着面具。
恩柔于肌,卒贡尔有。
他的温柔体贴渗透到肌肤之中,使他成为你的拥有物。
第二、三章:维彼攸恃,乃侦乃诱。
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付邪恶,善于诱导。
维彼攸宅,乃发乃守。
于是他展开攻势,发动进攻。
第四、五章: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南方有箕星,不能簸扬灰尘;北方有斗宿,无法舀取酒浆。
这是说南方和北方的星宿,都不可用来驱逐邪气。
第三、四章:维南有阳,尽为人方;维北有阴,尽为畜牧。
南方有太阳,万物生长;北方有月亮,牲畜成群。
这里也是说南方和北方的星宿,都不可用来驱逐邪气。
第五、六章:大命近止,靡所止已。
大命快要终止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安身。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皇父这位官长,番维那位大夫。
第六、七章:己氏即兹,尚不弃功。
己氏已经在此,还不要放弃功劳。
王曰叔父,尚不尔勇。
天子说叔父啊,你还不要勇敢些?
第七、八章:叔叔比之,尚不尔勇。
叔父啊你比起来,还要更加勇敢些。
第九、十章:胡转予于恤,俾尔单出。
胡言乱语我多虑,让你独自出去。
胡宁为兹靡有,连我都要担心。
为何要这样胡闹呢,我连你都担忧不已。
第十一、十二章:恤尔闵予,胡斯畏忌?
你如此忧心忡忡啊,我为什么害怕忧虑?
民具尔瞻,齐什么民?
百姓们都注视着你啊,你们都是些什么人?
第十二、十三章:王曰叔父,曷予复顾!
天子说我叔父啊,我还能再顾念他们吗?
第十三章:曷不肃雍?神不则嘉。
为什么不肃然恭敬呢?神灵不会赞许的。
第十四章:弗敬曷畏?天命不彻。
如果不严肃恭敬呢?上天是不会保佑你的。
第十五章:王曰叔父,尚不戾止。
天子说叔父啊,你还不能返回吗?
【赏析】
《诗经·大雅·荡》云:“秉钺及厥兵,以征不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记载了类似的事:“方叔元老,文王师旅,徐方不回……方叔御事……”郑玄笺云:“方叔,周公之后。文王之时,方叔为正卿。”孔颖达疏云:“方叔,文王臣也。”“御事”就是“御戎”。《左传·庄公十年》载:“秋九月庚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蔡侯、曹伯、莒子、邾子于扈。”杜预注:“诸侯皆会,欲共讨贼也。”杜预认为“扈”就是“方叔”,所以这次诸侯会合的目的就是要共同对付方叔。但孔子认为“方叔之事未遂”,因为“方叔”就是“文王臣也”。《左传》中还有两处提到“方相”,一是襄公二十九年(前546),鲁国有人杀了人,“方相氏帅其众而临杀之”。《左传》解释“方相氏”为“掌蒙熊皮,衣朱衣裳,执戈扬盾,帅其徒以逐疫”,也就是《周礼》中的“方相氏”。“方相”就是“方相氏”。另一处是哀公三年(前492),吴军攻打楚国的时候,“楚人使大子横来请教于季札,曰:‘寡君闻君在外十八日矣,愿乞壹见。’”季札回答说:“方城外城之间,谓之夏屋;城之外谓之野。方四尺而为一里,里之外谓之竟。夏屋之地方数亩,径丈维尺。”这两句的意思是:楚国的城墙四周四尺宽的地方叫作一里,一里以外叫作竟。季札对太子讲得很清楚。“方相氏”就是“方叔”,也就是“文王臣”,所以鲁国人认为方叔被杀的事没有成功。“文王臣”被杀后,鲁国人很不高兴。“方叔事未遂”,是因为“文王臣”还没有被杀。从这些记载来看,《周礼》中的“方相氏”和“方叔”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写法不同而已。“方伯”也是同一个意思。《左传》中多次出现“方伯”,如襄公二十八年(前543)“夏四月戊辰,天王使宰渠伯纠坛于襄牛,管仲奉书以往……天王使召伯来让己也。”杜预注:“召伯,周公之嫡孙也。”襄公二十六年(前540)“秋七月戊申,天王使家父来求成于晋。”杜预注:“家父,周公之后也。”襄公二十八年(前543),又记“秋八月壬申,天王使家父来伐郑”。杜预注:“家父,周公之后也。”《左传》中还有“家父”和“家父氏”等说法。《毛诗正义》引《谥法》云:“家父氏,周公之后。”《左传》中提到的这个人就是鲁桓公的儿子鲁孝公。“方伯”就是“文王臣”,所以“方伯”就是“文王臣”。《左传》中还有一处提到“方伯”,就是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夏五月乙亥,天王使家父来求成于郑。”杜预注:“家父,文王臣也。”《春秋》襄公二十四年也有“天王使家父来求成于郑”的说法,但《左传》却记为“天王使家父来求成于晋”。杜预注:“家父,文王臣也。”《左传》中还有一处提到“方伯”,就是定公四年(前506),“秋七月辛卯,公会纪侯、郑伯、宋公、陈侯、蔡侯、邾子、薛侯、杞伯、冀州之大夫盟于夫钟。”杜预注:“夫钟者,宋地也。”《左传》又说:“凡会聚诸侯于一都者,通称为‘方伯’。”《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八年(前1032)夏六月甲子,使少师疵、少傅彊、少保得师、史佚、膳夫南吁、司空华仕来修成周雒邑,营成周九鼎置于雒邑左京门外,位成周社。”《尚书·洛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土……’……王若曰:‘猷大诰毖祀,厥兴我小邦周……’……王若曰:‘往哉!殷礼陟降……’……”《左传》中还有一处提到“方伯”,就是昭公十七年(前575),“秋七月壬午,齐侯、燕侯、郑伯同盟于咸。”杜预注:“咸者,齐地也。”杜预注“咸”字用的是《尚书·禹贡》中的“九州”概念。“州”就是“州土”,“州土”就是“州境之内”,“咸”就是指齐境内的土地。杜预注“咸”字用得很恰当。《尚书·洪范》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天乃锡王勇智。”杜预注云:“王犹谓诸侯也。”这里的“王”指的是诸侯。《左传》中有一处提到“方伯”,就是昭公十六年(前540),“秋七月壬申,郑人来请盟。八月丁酉,公孙段入于郑。”“冬十月丙戌朔,晋荀吴帅师伐郑。”杜预注云:“郑伯名段。”“晋荀吴”就是晋国的荀寅。《左传》中还有一处提到“方伯”,就是文公五年(前622): “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左传》又有两处提到“方伯”,分别是宣公十五年(前601)和成公二年(前589):“夏四月戊午,晋侯使赵盾来求成于周。戊申,盟于赤棘。”“秋七月癸巳,晋侯会秦伯、宋公、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