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节欲云晏,游遨乐相从。
高阁照丹霞,飗飗含远风。
寂寥氛氲廓,超忽神虑空。
旭日霁皇州,岧峣见两宫。
嵩少多秀色,群山莫与崇。
三川浩东注,瀍涧亦来同。
阴阳降大和,宇宙得其中。
舟车满川陆,四国靡不通。
旧堵今既葺,庶氓亦已丰。
周览思自奋,行当遇时邕。
【注释】
同德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阁集瞻:指在寺内阁楼上远眺。晏:结束。游遨乐相从:游玩、欣赏。飗飗(léi):风声。氛氲:雾气弥漫。超忽:飘忽不定。旭日:初升的太阳。霁:雨止天晴。皇州:洛阳城。岧峣(yáoqiáo):高耸。嵩少:指中岳嵩山与少室山。多秀色:景色优美。群山莫与崇:群山之中没有比它更高的山峰。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东注:向东流。瀍涧:瀍水和涧水。亦来同:也都汇入其中。阴阳:天地。大和:天下太平。四国:四方各国。靡不通:没有不能通行的地方。庶民:老百姓。周览:全面地观察。自奋:奋发有为。行当:将要去。时邕:盛世。
【赏析】
本诗为登临游览之作,作者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九月十五日作。诗人登同德寺之高阁,远眺嵩山、少室、中岳等名胜古迹,并遥望洛阳城的美景,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全诗意境宏大,气势雄浑,笔力遒劲。
首联写登阁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芳节欲云晏,游遨乐相从。”这是说秋天的节日即将结束,人们纷纷游玩,欢乐地在一起。“芳节”,即美好的节日,“云晏”即云收雨散,指秋天的节日即将结束。“游遨”,指游乐;“乐相从”,指欢歌笑语,相互陪伴。这两句是写诗人登上高楼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
颔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高阁照丹霞,飗飗含远风。”意思是:高高的楼阁沐浴着红日的余晖,远远望去,一片紫霞映红了天空。“飗飗”是风声。这句写远望中看到的景物。“丹霞”,指红色的晚霞。这两句是写诗人登上高楼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颈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寂寥氛氲廓,超忽神虑空。”意思是:寂静寥廓中,一切杂念都消失了,思绪也超然而升华,精神也随之空灵。“寂寥”,形容寂静寥廓。“氛氲”是云雾弥漫的样子。“超忽”,形容神态恍惚,神情洒脱。“虚”,虚静,超然物外。“神”,指精神。这两句是写诗人登上高楼远眺所见的壮美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忧虑。
尾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旭日霁皇州,岧峣见两宫。”意思是:旭日初升,照亮了皇州,远处的两座宫殿显得更为高大。“两宫”泛指皇宫。这两句是写诗人登高眺望洛阳城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尾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嵩少多秀色,群山莫与崇。”意思是:嵩山少室山风光秀丽,群山之中没有哪座山峰可以与之相比。“嵩少”指中岳嵩山和少室山。这两处地方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两句是进一步描绘登高所见到的景色之美。
尾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三川浩东注,瀍涧亦来同。”意思是:三条河流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瀍水、涧水也都汇入其中。这两句进一步描绘登高所见景色之美。
尾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阴阳降大和,宇宙得其中。”意思是:天地间充满了和谐之气,世界万物都处于平衡之中。“阴阳”,指自然界的阴阳现象。“大和”,指天地间的和谐气息。这两句进一步描绘登高所见景色之美。
末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舟车满川陆,四国靡不通。”意思是:江河湖海上到处都有船只行驶,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舟车”,泛指出发、来往的工具,这里指船只。“川陆”,指江河湖海及陆地。“靡不”,没有不是的,无所不有,到处。这两句是描写诗人在登高之后,看到四通八达的道路,以及江河湖海上到处都有船只行驶的景象。
尾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致:“旧堵今既葺,庶氓亦已丰。”意思是:古老的道路已经修缮完好,百姓们也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堵”指土墙,引申为道路。这两句是描写诗人在登高之后,看到道路已经修缮完好,百姓们也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译文】
芳节将要结束了,我们在这里游玩赏心悦目地欢聚一起。高高的楼阁沐浴着红日的余晖,远远望去,一片紫霞映红了天空。寂静寥廓中,一切杂念都消失了,思绪也超然而升华,精神也随之空灵。旭日初升,照亮了皇州,远处的两座宫殿显得更为高大。嵩山少室山风光秀丽,群山之中没有哪座山峰可以与之相比。三条河流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瀍水、涧水也都汇入其中。天地间充满了和谐之气,世界万物都处于平衡之中。江河湖海上到处都有船只行驶,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古老的道路已经修缮完好,百姓们也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