皤皤邑中老,自夸邑中理。
何必升君堂,然后知君美。
开门无犬吠,早卧常晏起。
昔人不忍欺,今我还复尔。

诗句翻译:

  1. 自夸邑中理 : 自我夸耀在邑中有治理之道
  2. 何必升君堂 : 何需亲自登门求见
  3. 然后知君美 : 然后才能真正了解您的高尚品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宓子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古代仁政的怀念和敬仰。诗中通过“何必升君堂”一句,传达了诗人认为直接观察贤人的德行比亲临其门更能感受到其美德的思想。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于直接与贤者接触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还通过对比“昔人不忍欺”与“今我还复尔”,展现了历史变迁中道德标准可能的降低。这种对比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以及个人在面对变化时的责任和挑战。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社会变迁下道德坚守的思考。

诗中通过描绘李少康、崔某等地方官与单父的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地方官吏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这些官员们的行为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们的行为成为了诗人赞颂的对象,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优秀领导者的期望。

《宓公琴台诗三首》不仅仅是对宓子贱个人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政治治理方式的一种回顾和期望。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歌颂,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于道德坚守的坚持,同时也反映出唐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化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