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相逢论久要,顾君哂我轻常调。
羁旅虽同白社游,诗书已作青云料。
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
犁牛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
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
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解析】
本诗是诗人在洛下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官场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注释】
忆昨相逢论久要:昨天我们相逢并谈论了很久。
顾君哂我轻常调:您嘲笑我的诗过于轻浮。
羁旅虽同白社游:我们虽然一起漂泊,但都过着隐居生活。
蹇质蹉跎竟不成:我的才能和志向始终没有实现。
年过四十尚躬耕:年纪已经四十岁,仍然亲自耕作。
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我常常以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笑谈前辈文人留下的名声。
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幸运的是朝廷现在正招贤纳士,到处都在搜寻人才。
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在这个时候,我也得以摆脱渔人和樵夫的生活,身披青色官服享受国家的俸禄。
犁牛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曾经见到的犁牛、钓竿都不再见,县里的人和城里的官吏前来邀请。
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远处道路上的蝉声使我兴起,华丽的殿堂上的美酒让我忘却忧愁。
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次与你并肩携手,应当记念今日早晨告别时的无奈心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07年(元和十二年)秋天,诗人任太子少师时期。诗人在洛阳任职时,曾与郑三韦九以及洛下的几位朋友相聚,并相互赠诗,以抒彼此间的友情。此诗即其中一首,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可分为四层意思。开头两句“忆昨相逢论久要,顾君哂我轻常调”,回忆过去与朋友们相聚畅谈的情景,表达自己与朋友们情谊深厚,共同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接着两句“羁旅虽同白社游,诗书已作青云料”,表明自己也曾有过高远的志向,但因遭遇挫折而未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最后两句“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表达了自己才疏志大,终不得志的遗憾。
中间四句“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表达了自己以诗为伴,饮酒自娱的情怀。“长歌达者杯中物”,意味着自己以诗歌为知己,借酒浇愁,以歌声抒发胸中郁积已久的不平之气;“大笑前人身后名”,则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看得很淡薄的思想感情——笑谈前辈文人留下的千古臭名。
中间四句后接五句“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征求尽”。诗人庆幸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国家招揽贤才,广纳贤士,于是便放下了仕途的束缚和羁绊,寄情田园,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渴望。
中间八句“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表明诗人终于可以脱离官场的束缚,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用“青袍裹身”来形容自己的衣着,表明自己已经脱下了官袍,换上了平民的衣服;同时“荷圣朝”则表明自己已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赏识,享受着皇帝赐予的俸禄和荣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结尾四句“犁牛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进一步描绘了自己闲居生活中的乐趣。诗人不再从事农耕和打鱼等劳作了,而是过着安逸的生活,有时还骑着耕牛、垂钓竿子度过愉快的时光。同时,他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而是安享清福。最后两句“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人在华美的殿堂上品尝美酒,听着远处道路上传来的蝉鸣声,心中充满了愉悦和满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赞美和歌颂。
本诗通过描述自己在洛阳任职期间与友人相聚畅谈的情景,表达了对于仕途的不屑一顾以及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清新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