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偃虚斋或在公,蔼然林下昔贤风。
庭前有蝶争烟蕊,帘外无人报水筒。
行药不离深幌底,寄书多向远山中。
西园夜烛偏堪忆,曾为题诗刻半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言律诗,共四联。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第一联:“或偃虚斋或在公,蔼然林下昔贤风。”

  • “或偃”意为“有时”,表示有时候。
  • “虚斋”指的是空无一物的书房。
  • “在公”意为“在职”。
  • “蔼然”意为“安详的样子”。
  • “林下”指的是树林下面,这里比喻贤人隐居的地方。
  • “昔贤风”指的是过去的贤人之风。

第二联:“庭前有蝶争烟蕊,帘外无人报水筒。”

  • “庭前有蝶”指的是庭院前有蝴蝶飞舞。
  • “争烟蕊”指的是蝴蝶在花丛中争斗,好像在争夺香气。
  • “帘外无人”指的是外面的窗帘是关闭的,没有人看到。
  • “报水筒”指的是传递水桶的声音,这里用来比喻没有打扰的宁静。

第三联:“行药不离深幌底,寄书多向远山中。”

  • “行药”指的是携带药物外出。
  • “深幌”指的是高大的屋檐或者窗户。
  • “不离”意思是不会离开。
  • “远山中”指的是远离城市的山区。

第四联:“西园夜烛偏堪忆,曾为题诗刻半红。”

  • “西园”指的是西边的花园。
  • “夜烛”指的是夜晚的蜡烛。
  • “偏堪忆”指的是特别值得回忆。
  • “曾为题诗”指的是曾经写下过诗句。
  • “刻半红”指的是用红色颜料在纸上刻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家中与世隔绝、静心修养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书房和林下贤人的风雅,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庭前有蝶争烟蕊”和“帘外无人报水筒”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最后一句“曾为题诗刻半红”,则流露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细腻,语言简练优美,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情趣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