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焚香久,禅心悟几生。
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树隔前朝在,苔滋废渚平。
我来风雨夜,像设一灯明。

诗句解读:

  1. 虚室焚香久,禅心悟几生。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僧院中长时间静坐,通过点燃香烟和冥想来领悟禅宗的道理。其中“虚室”指空旷的禅房,“焚香”是一种修行方式,表示净化心灵。
  2. 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 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场景,泉水潺潺,月光透过树梢洒下,昆虫在小径上行走的声音被掩盖。这里的“滤泉”可能指的是从泉中过滤出清澈的水,而“侵月”则形容泉水声如同月亮一样清晰。
  3. 树隔前朝在,苔滋废渚平。 —— 这句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树隔”意味着树木将过去的建筑隔断,“废渚”则暗示曾经的繁荣已经消逝。
  4. 我来风雨夜,像设一灯明。 —— 最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风雨夜晚来到僧院,看到僧人们像往常一样点亮灯火,感到温馨和安心。

译文:
在空旷的僧院中,我长时间地烧香沉思,试图理解禅的真谛。夜晚时分,泉水声如琴音般清澈,月光穿透树梢洒落下来,昆虫的鸣叫声在小径上消失。周围的古树似乎在诉说着前朝的故事,而那片昔日繁华的土地现在只剩下青苔。我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来到这里,看到僧人们依然像往常一样点亮灯火,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僧院环境的描绘和对夜晚景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使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空荡的僧院”、“清澈的泉水”、“月光下的昆虫”,以及“古树”和“青苔”,不仅营造了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现代与传统、自然与人造环境进行了对比,从而加深了对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理解和思考。此外,诗中的“滤泉”可能是一个隐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洗涤和净化。

诗人以自己的到来为结束,强调了即使在风雨之夜,僧人们的温暖和关怀也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这种人文情感的投射使得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抒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