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
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
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

【注释】

草堂:这里指诗人曾经居住过的茅屋。

芜没:荒废。

樵翁:打柴人,泛指村中居民。

断石:断裂的岩石。

孤坟:孤单的坟墓。

九子:这里指九华山,即东晋高僧慧理(321—417)的道场。

寒空:寒冷的天空。

烟壁:烟霭缭绕的山壁。

行处:经过的地方。

青云路:指通向九华山顶的路。

【赏析】

诗的前二句写诗人到访故居的情景。首句说草堂荒芜,已无人问津。次句说诗人往来访问老樵夫,打听费徵君的下落。费徵君即费冠卿,曾隐居于九华山,有《咏九华岩》一诗:“九华岩下石门开,天柱峰前云气来。洞府何年成此日,人间无处不飞灰。”可见诗人与费徵君交往密切,对费徵君的去向十分关心。

三、四两句写故居的荒凉冷落。“断石荒林外”是说旧居在荒废的山门外,一片荒凉景象;“孤坟晚照中”则是说费徵君的坟茔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冷清。这两句通过描绘故居的荒凉,反衬诗人对故居主人的怀念之情。

五、六两句写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并由此生发出对九华山顶道路的遐想。“数溪分大野”,是说九华诸水纵横交错,把广阔的大地分成一块块小平原;“九子立寒空”,则是指九华山上有九个山峰屹立在寒空中,这是从九华山峰形的特点来写的。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九华诸水的纵横和山峰的耸立,而且暗点出诗人要登临九华之巅的愿望。

末两句写诗人来到九华之巅,但见云雾茫茫,无法找到通往山顶的道路。“烟壁曾行处”,是说当年登山时经过的烟霞缭绕的山壁,现在已不复存在;“青云路不通”,则是说如今登上九华顶峰,只能见到那袅袅升起的白云,而无法再看到那片曾经令人心旷神怡的蓝天了。这两句既是实写当时的情况,又是诗人的想象。它既表现了诗人面对九华之巅的惆怅心情,也流露出他对于九华胜境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