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徵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士。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注释】

①北州:指代北方边远地区。②老翁:对老年男子的称呼。

③三子,指老翁有三个儿子。

④黄沙:指边关。⑤征兵:被征召去当兵。⑥零落:指士兵战死。⑦伶仃:孤苦无依。⑧安边:安定边疆。⑨长策:长远的策略。⑩何必:为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借写老翁之口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报国之情的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随哥舒翰从陇右出征吐蕃的途中所创作的。此诗反映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抒发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出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联“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写一位背柴的老翁,怀着思乡的愁绪,踏上了北去边地的路途。

颔联“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写这位老翁说自己有三个儿子,已经有两个儿子在边塞战场上战死了。

颈联“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徵兵”,写这位老翁说现在他最小的儿子刚刚长大成人,明年又听说要征召他去打仗。

尾联“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意思是肯定这次分别后,他们父子三人都会牺牲在战场上,我也不会与他同行。

中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老翁的叙述,把一个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一个普通老翁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四句,写老翁为生计奔波,背柴送人。“负薪”、“北州”、“乡关”等词语,点明时间和空间,使画面生动具体。“生客愁”三字,渲染出老翁背柴时心情的沉重与不安。

中间两联,通过老翁自述三个儿子的命运,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心与无奈。“三子”,指他的三个儿子,“黄沙”,指边塞战场。“已向黄沙死”一句,既写出了儿子们不幸的结局,也表达了老翁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儿子们的哀伤。“新长成”一句,以反衬法突出了年幼的儿子尚未成长起来就已被迫参战的现实。“明年闻道又徵兵”,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最后两句,写老翁对生死离别的态度。“定知此别必零落”一句,既是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叹,也是对自己生死与国运相连的忧虑。“不及相随同死生”,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担忧,表现出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老翁的叙说,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国家危难时期的民众生活状态。同时,诗人通过对老翁这一平凡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战争的厌恶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