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
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晚秋闲居
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
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译文:
独自坐在深秋的傍晚,感受到深深的萧索,思绪也随之远去。家中贫穷常常担心招待客人,年岁已大反而更加怜爱孩子。世间种种事务都是多余的闲事,人生又能有多少时刻?从古至今,我的本性就是疏懒,也只有僧人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晚秋时节的孤独生活。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诗中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充满了深刻的情感。
首句“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诗人独自坐在高秋的傍晚,感受到了深深的萧索,思绪也随之远去。这里的“高秋”指的是秋天,而“萧条”则形容了秋天的凄凉景象。诗人用“足远思”来形容自己的思绪已经远远地飘向了过去,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次句“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诗人在家中贫穷的时候,常常担心招待客人;年岁已大之后,反而更加怜爱孩子。这里的“家贫”指的是家庭的贫困,而“身老”则是指年岁已大。诗人用“畏客”、“转怜儿”来形容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家庭的责任。
第三句“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诗人感叹世间种种事务都是多余的闲事,人生又能有多少时刻?这里的“万种”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事务,而“闲事”则是指无关紧要的事情。诗人用“尽闲事”来形容自己认为世间的事务都是无用的,而“一生能几时”则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最后一句“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诗人自言他的本性就是疏懒的,也只有僧人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这里的“疏懒”指的是懒惰的性格,而“僧知”则是指僧人能够理解他的内心世界。诗人用“疏懒性”、“只有僧知”来形容自己的内心状态和他人的理解能力,表达了他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在晚秋时的孤独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家庭的责任,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是一首富有诗意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