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
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
落絮萦衫袖,垂条拂髻鬟。
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

【注释】

(1)折杨柳:即《折杨柳枝》,乐府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此诗为其一。

(2)二月风光半:春风拂面,春色如画。

(3)三边:指边塞,边关之地。

(4)年华:青春。

(5)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6)为君攀:意为为君折下柳条来表示思念。

(7)落絮:柳絮随风飘散,比喻离愁别绪。

(8)垂条拂髻鬟(huán):柳条下垂,似在梳理发鬓。

(9)那堪:怎能忍受?

(10)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为古代入西域必经之路。后借指送别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思人的佳作。诗的开头四句写征人远去,闺中少妇怀念之情。首句写二月时节的景色,春风和暖,百花盛开。次句写边关战士不归来。第三句说少妇自己珍视青春年华。最后两句写她折柳条寄情,以表相思之情。全诗写得委婉细腻、真挚动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通过春天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二月风光半”,点明时令;“三边戍不还”,说明出征时间之长。“风光”二字,既照应题目,又引出了后面的内容。“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年华”指青春时光,而少妇却珍惜这美好的年华,可见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杨柳为君攀”一句,则表达了少妇对出征丈夫的深情思念。

接下来四句进一步描写少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柳条萦衫袖,垂条拂髻鬟”。“垂条”指垂下的柳条,它像美人的秀发一样飘逸。这里用拟人手法将柳条写成有情感的人,写出了少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无限眷恋之情。“垂条拂髻鬟”一句,既写出了柳条的形态美,也写出了少妇对远行丈夫的依恋之情。

“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最后两句,抒发了少妇对远征丈夫的担忧和牵挂之情。“阳关”,是古代进入西域所必经的关卡。这里代指边关。“音信断”,意味着远征的丈夫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使少妇担心不已。“流涕望阳关”,表现了少妇对远征丈夫的深深牵挂。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深沉,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明媚的春光与凄苦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歌更加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