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
层楼百馀尺,迢递在西隅。
暇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
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
古往山川在,今来郡邑殊。
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
几代传荆国,当时敌陕郛。
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
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
承平无异境,守隘莫论夫。
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
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宁武愚。
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

解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他在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流离失所,晚年在荆州生活。本诗是他在荆州城楼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

以下是逐句的释义与翻译:

  1. 天宇何其旷(天空多么辽阔啊)- 描述天空的广阔无垠。
  2. 江城坐自拘(我被自己的局限束缚着)- 表达诗人感受到的束缚感,可能是政治上的或情感上的。
  3. 层楼百馀尺(城楼上有百多尺高的楼层)- 形容荆州城的高大与雄伟。
  4. 迢递在西隅(这些楼层延伸至西边)- 描绘楼层向东西两侧延伸的景象。
  5. 暇日时登眺(空闲的时候登高远眺)- 指作者利用闲暇时间登高望远的习惯。
  6. 荒郊临故都(荒废的郊外面对着旧都)- 通过荒废的城市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或哀叹。
  7. 累累见陈迹(到处可见过去的痕迹)- 指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
  8. 寂寂想雄图(静静地思考伟大的蓝图)- 想象过去的盛世和宏伟计划。
  9. 古往山川在(古老的山川仍然存在)- 表明自然景观的恒久不变。
  10. 今来郡邑殊(现在的郡县与往日不同)- 指出时代变迁带来的变化。
  11. 北疆虽入郑(虽然北方已经并入郑国)- 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变化,也可能是比喻某种形势的改变。
  12. 东距岂防吴(东南方向并不需要防备吴国)- 暗示了地理上的安全或战略上的宽松。
  13. 几代传荆国(多少代人传承着楚国)- 表示楚国历史悠久,传承不息。
  14. 当时敌陕郛(当年对抗的是防御工事)- 指历史上楚国与敌国的对抗。
  15. 上流空有处(上游地区似乎没有实际用处)- 可能指的是地理位置或经济价值。
  16. 中土复何虞(中原地区又有什么忧虑)- 表达了对中原安定无忧的欣慰。
  17. 枕席夷三峡(枕席之上只有三峡的山水)- 描述了诗人对壮丽山水的欣赏与享受。
  18. 关梁豁五湖(关隘桥梁开阔如五湖)- 形容交通的便利和地形的开阔。
  19. 承平无异境(和平时期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强调和平时期的稳定和繁荣。
  20. 守隘莫论夫(守边要塞无需过多议论)- 强调边防的重要性与稳固。
  21. 自罢金门籍(自己放弃金门籍的官职)- 表明了作者放弃官场,回归自然的决定。
  22. 来参竹使符(来到竹简文书的地方)- 指参与处理文书工作。
  23. 端居向林薮(长期居住在山林之间)- 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隐居的愿望。
  24. 微尚在桑榆(仍然崇尚在桑榆之下)- 桑榆通常指晚年,这里可能是指晚年依然保持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25. 直似王陵戆(他就像王陵那样直率)- 称赞王陵的性格直率。
  26. 非如宁武愚(不像宁武那样愚昧)- 与宁武愚并列,显示了对宁武的赞赏。
  27. 今兹对南浦(现在面对南浦河)- 可能在南浦河边进行的活动或思考。
  28. 乘雁与双凫(与两只鹅一起乘船)- 描述了与朋友共游的情景或心情。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在荆州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从开头对天空的广阔感受,到对荆州城墙的赞叹,再到对历史遗迹的沉思,诗人的情感层层展开,既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变迁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