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九月九日登龙山
张九龄诗词赏析
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政治见解著称于世。他的《九月九日登龙山》不仅是其众多佳作中之一,更是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深邃的人生哲理。本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临龙山,观赏秋景,感慨时光流转,人事已非的情感历程。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诗句原文: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诗句译文:
- 郡庭常显局促,凉野寻求开阔。
- 楚客凛然感受秋天,桓公旧台依然矗立。
- 清风吹送晴朗天气,壮丽山川令人向往。
- 远方何等萧条凄凉,内心却留有无限怅惘。
- 东边是辽阔的夏首之地,西边是雄伟的荆门关。
- 无论是平坦还是险峻,古今情形都有所不同。
- 先贤已经难以相见,故旧仍然可以探访。
- 凭吊过去之人,挥斧感叹前人的匠心独运。
- 自己本就疏离世俗,从未忘记内心的高尚情操。
- 际遇并非出于欲望,来往皆为无意之举。
- 为国家带来福祉,离开国家却遭受迁徙之苦。
- 暂且泛赏篱下菊花,聆听郢城中的歌声。
- 从事园丁工作又有何意义,最终逃亡成为宰相。
- 诗句注释:
- 郡庭常窘束:“郡庭”代指朝廷或官府,“常窘束”意味着受限、局促不安。这反映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压抑与不满。
- 凉野求昭旷:“凉野”指的是野外或荒郊,“求昭旷”表示追求开阔与自由。这里的“求”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心灵的慰藉。
- 楚客凛秋时:“楚客”是指楚国来的客人,“凛秋时”形容秋风带来的寒冷和萧瑟感。这可能暗示诗人身处异地,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凄凉。
- 桓公旧台上:“桓公”指的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此处用以象征权力与地位,“旧台”则暗示历史的沉淀和遗迹。这反映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以及对其遗留影响的思考。
- 清明风日好: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这是诗人描述的美好景象。
- 历落江山望:意指遥远而壮观的山河,给人以深远的视觉冲击。
- 极远何萧条:表达了对遥远地方荒凉景象的感慨。
- 中留坐惆怅:留下心中无限的惆怅和遗憾。
- 东弥夏首阔:向东望去,辽阔的田野展现在眼前。
- 西拒荆门壮:向西看,雄壮的山峦阻挡视线。
- 夷险虽异时:无论何时,形势总是多变的。
- 古今岂殊状:古今虽然不同,但本质并无差异。
- 先贤杳不接:先贤已无法直接接触和交流。
- 故老犹可访:尽管先贤难以相见,但仍有机会与故旧老人交谈。
- 投吊伤昔人:凭吊过去的人,表达对逝去者的哀思。
- 挥斤感前匠:挥动斧头赞叹前人的手艺。这里比喻技艺高超,影响深远。
- 自为本疏散:自我感觉与世俗保持距离,不被世俗所束缚。
- 未始忘幽尚:始终未曾忘记内心的高尚追求。
- 际会非有欲:际遇并非出于个人的私欲。
- 往来是无妄:来去自由,没有故意造作之意。
- 为邦复多幸:为国家带来幸运,离开后遭遇不幸。
- 去国殊迁放:离国后遭遇重大变故或迁徙。
- 且泛篱下菊:暂时欣赏篱笆下生长的菊花。
- 还聆郢中唱:还能听到郢城中的歌声。
- 灌园亦何为:从事园艺工作也无谓。
- 于陵乃逃相:在于此陵地隐居,最终成为宰相。
-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重阳佳节之际的复杂心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宣泄。整体上,《九月九日登龙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赏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也能更全面地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与价值。
《九月九日登龙山》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食粮。通过学习这首诗并深入解析其内容与意境,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