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注释】

1、黄门:官名。卢监:指卢照邻。始皇: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骊山:在今陕西临潼西南,因秦始皇陵墓建在山上而得名。

2、中年:中年后,年老时。

3、兹:这(代词)。

4、徒役:服劳役的人民。

5、赭衣:黑色的衣服。

6、黔首:百姓。

7、赭衣相追逐:指百姓们纷纷逃往他处避难。

8、人怨神亦怒:百姓们怨恨,上天也愤怒。

9、身死宗遂覆:指秦始皇死后,秦朝随之灭亡。

10、土崩失天下:指秦朝灭亡,全国陷于战乱。

11、龙斗入函谷:比喻秦朝最后被项羽和刘邦所灭,关中之地归于汉家。

12、项籍:即项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13、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

14、始掘既由楚:从开始挖掘陵墓,就由楚国人负责。

15、焚之乃因牧:焚烧后,还用牧羊的人看守。

16、上宰议扬贤:朝廷上的宰相讨论并推荐贤才。

17、中阿:指宦官。感桓速:对桓温的感激之情。桓温(312—373),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有“东山再起”之称。

18、一闻过秦论:一听到批评秦始皇的言论。

19、载怀空杼轴:心中充满感慨,而无法抒发。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前六句借古讽今,抨击了秦王朝统治者荒淫无道和迷信鬼神;后十二句以历史典故为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以及昏庸腐朽。全诗语言犀利,笔力遒劲,富有感染力。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作品。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秦王朝统治者荒淫无道和迷信鬼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以及昏庸腐朽。全诗语言犀利,笔力遒劲,富有感染力。

首联:“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指出秦始皇求仙问道,在骊山筑起豪华的行宫,但最终未能实现长生不老的理想。这一转折,既揭示了秦王朝政治腐败的本质,又表达了作者对秦始皇的深刻批判。

颔联:“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进一步揭示出秦王朝的短命命运。这里的“中年”,指的是秦始皇的统治时期;“兹地”,则是指骊山脚下的陵园。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秦王朝的无情嘲讽和蔑视。

颈联:“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描绘了秦始皇陵园中繁华的景象。作者以“徒役如雷奔”来形容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珍怪亦云蓄”来形容陵园中的珍宝堆积如山。这种夸张手法,既突出了秦王朝的奢靡之风,又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尾联:“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这里的“人怨神亦怒”,是指百姓们对秦王朝的不满和愤怒;“身死宗遂覆”,则是指秦王朝的灭亡。作者通过这两个关键词汇,将秦王朝的历史变迁浓缩为一句话,既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规律,又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深忧虑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陵园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秦王朝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它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