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宣微密不思议,不是除贪即诫痴。
祗待外方缘了日,争看内殿诏来时。
周回海树侵阶疾,迢递江潮应井迟。
必竟懒过高坐寺,未能全让法云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东坡。诗的内容如下:
广州贻匡绪法师
口宣微密不思议,不是除贪即诫痴。
祗待外方缘了日,争看内殿诏来时。
周回海树侵阶疾,迢递江潮应井迟。
必竟懒过高坐寺,未能全让法云师。
译文:
广州贻匡绪法师
口中宣讲微妙秘密,不是除恶就是戒痴。
等到外面的缘分了结之日,争相观看朝廷的诏书。
四周环海的树木侵入台阶,遥远的江潮响应井水声。
终究懒于在高坐寺中修行,未能完全将佛法让给法云大师。
注释:
- 广州贻匡绪法师:这是一首赠诗,意在表达对匡绪法师的敬意和祝福。匡绪是广东广州的一位高僧,他在广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他的,旨在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 口宣微密不思议:这句话的意思是,匡绪法师的口中宣讲的微妙秘密,让人难以想象。微密是指细微、隐秘,不思议则表示不可思议。这里的“微密”和“不思议”都是形容匡绪法师的言辞或教导之深奥。
- 不是除贪即诫痴:这句话的意思是,匡绪法师的教诲并非只是针对消除贪婪或戒除痴愚。除贪和诫痴是佛教中常见的教义,但匡绪法师更注重的是引导人们向善、觉悟。这里体现了匡绪法师的教育方法更为全面,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教义。
- 祗待外方缘了日:这句的意思是,只有等到外面的缘分了结之日,才能看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反映了匡绪法师认为,内心的平和和智慧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经历才能达到。这里的“外方”指的是外界的缘分,而“缘了”则意味着这些缘分已经结束或得到解决。
- 争看内殿诏来时:这句的意思是,当朝廷下达诏书时,大家都会争相观看。这描绘了匡绪法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声望。朝廷的诏书往往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法律,而匡绪法师能够受到如此关注和尊敬,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
- 周回海树侵阶疾,迢递江潮应井迟:这句的意思是,四周环绕的海树侵扰着台阶,遥远的江潮响应着井水声。这表达了匡绪法师所处环境的幽静之美。海树和江潮都是自然的元素,它们的出现为匡绪法师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环境,使他能够专注于修行和教化众生。
- 必竟懒过高坐寺,未能全让法云师:这句的意思是,最终我选择留在高坐寺中修行,没有完全把佛法让给法云大师。这反映了匡绪法师的个人选择和坚持。虽然法云大师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但匡绪法师仍然选择了留在高坐寺中修行,这表明了他对于佛法的执着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匡绪法师的作品。它通过描述匡绪法师的言论和行为,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高僧的智慧和修养。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匡绪法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