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城上来,秋近绝纤埃。
楼古秦规在,江分蜀望开。
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
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这是开头的一句,表明了作者与段相公一同登临张仪楼的情景。
- “从公城上来,秋近绝纤埃”:描述了他们从公城中上来,随着秋天的到来,连一丝尘土也看不见。这里的“纤埃”指的是细小的尘土,形容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 “楼古秦规在,江分蜀望开”:提到了张仪楼历史悠久,它见证了秦朝的规则(或制度),而江水则将蜀地的美景展现得一览无余。这里运用了历史与地理的联想,展现了楼的历史价值和视野的开阔。
- “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进一步描绘了远处的山峦上覆盖着积雪,而座位本身也像被寒气侵蚀的灰烬。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传达了一种寒冷而清寂的意境。
- “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表达了作者虽然陪伴欣赏美景,但内心感到惭愧,因为自己并非专业的鉴赏者,不敢奢谈酒宴的乐趣。这里的“忝”是谦词,表示有愧于参与。
接下来是译文:
和段相公一起在夏天登上张仪楼,从公城中上来,随着秋天的到来,连一丝尘土也看不见。
张仪楼古老而规矩分明,它见证了秦朝的规则;江水将蜀地的美景展现得一览无余。
远处的山峦上覆盖着雪,座位本身也像被寒气侵蚀的灰烬。
陪伴欣赏美景,我感到羞愧,不敢谈论酒宴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张仪楼的描写,展现了其历史价值和地理优势。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以及远处山峦上的积雪和座位的冷灰,营造出一种清寂、寒冷的意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美景面前的感慨和不安,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和动人。此外,诗中的“陪赏”和“敢诉杯”等词汇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