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可陵师,匹士志难移。
如论惜短命,何得满长祇。
【注释】余:我(作者自称)。咸亨元年:唐高宗李治在位的第六年,公元670年。西京:洛阳。时:当时。并:即并州,今山西太原,是李渊的故乡。处:居住。一法师:指弘祎。莱州:今山东烟台市。弘祎:弘智,字文远。觉树:《维摩诘经》中说:“如来以无上智慧,示现种种身相,度众生于苦海之中。”这里比喻弘智法师的智慧和德行。然而:可是、却。一公:指弘智法师的母亲(法眷),她年纪老迈,因此对弘智十分留恋。属:牵挂,挂念。母:母亲。遇:碰到。玄瞻:玄览。江宁:今江苏南京。善行:弘智法师的弟子,名行。安养:地名。晋州:今山西临猗县。小僧:弘智的弟子,名叫善行的小和尚(僧人)。神州:中国。索尔:即苏勒玛,印度人名。新知:新结识的朋友。冥焉:昏昧无知的样子。未会:不会理解。此时:此刻,这时。踯躅:徘徊不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671年(唐高宗咸亨元年)诗人到长安后与弘智法师及其弟子告别之际。诗的开头就点明了题意,“余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寻听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意思是我在咸亨元年时在长安,曾与弘智法师一起讨论佛学,并共同度过了一些时光。接着,诗人用感慨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弘智法师的怀念之情。他说:“一公属母亲之年老遂怀恋于并州”,意思是弘智法师因思念母亲而离开了并州(今山西太原)。然后,他又描述了与弘智法师分手的情景:“祎师遇玄瞻于江宁乃叙情于安养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期”等,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对于与弘智法师分别时情景的回忆。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此次离别的感慨:“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神州故友索尔分飞印度新知冥焉未会此时踯躅难以为怀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这里的“神州”一词指的是中国,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家乡;“索尔”是印度的一个地名,这里代指印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弘智法师以及与其分别时的感慨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和高超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