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朱绂间青衿,岂是仙舟不可寻。
谁敢强登徐稚榻,自怜还学谢安吟。
月凝兰棹轻风起,妓劝金罍尽醉斟。
剪尽蜡红人未觉,归时城郭晓烟深。

永州陪郑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赋诗

第一首。江头朱绂间青衿,岂是仙舟不可寻。

江边有位身穿朱红官服的人,他身居青衿之职,难道是乘坐的仙船不可寻觅?

第二首。谁敢强登徐稚榻,自怜还学谢安吟。

谁敢强行登上徐稚的坐床(即卧榻)呢?我自感惭愧,还不如学习谢安吟诗的样子。徐稚是三国魏末年人,曾任豫章太守,以清简著称。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宰相,以善于清谈、写诗著名。

第三首。月凝兰棹轻风起,妓劝金罍尽醉斟。

月光下,兰花桨儿轻轻摇荡,微风吹拂,酒已斟满金酒杯,大家尽饮而醉。

第四首。剪尽蜡红人未觉,归时城郭晓烟深。

蜡烛燃尽了也未觉察,天色渐明,只见城廓上空升起淡淡的晨雾。

赏析:此诗为作者陪同郑太守乘舟夜行所作。全诗四首,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韵脚相同,押平声韵。其内容与形式皆为律诗,且用典多。

第一首中,诗人先描绘了一个身着朱衣、居官青衿的人在江头,接着又写到自己,说自己不敢硬上徐稚的榻,不如学习谢安吟诗。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朱绂”指高官显贵,二是“徐稚榻”“谢安吟”,分别引用了徐稚不慕荣华的高节、谢安的才思,表现自己的自愧不如。

第二首中,诗人写到“谁敢强登徐稚榻”,又说“自怜还学谢安吟”,这里的“强”和“怜”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徐稚榻”和“谢安吟”都是典故。徐孺子不慕荣利,隐居不仕;谢道韫才辩绝伦,能作诗赋。这两个典故都用来比喻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屑一顾。

第三首中,“月凝兰棹轻风起,妓劝金罍尽醉斟”一句,描写了宴会上的热闹场面,其中“兰棹”“金罍”都是古代饮酒用具,“尽醉斟”说明气氛热烈,大家都在尽情欢饮。

第四首中,“剪尽蜡红人未觉”中的“蜡红”指的是蜡烛的火焰。这句写的是宴会结束之后,蜡烛已经燃尽,但是人们还在酣醉之中。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陶醉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宴会的热闹场面。最后两句“归时城郭晓烟深”,写出了诗人在宴会散去之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远处的城郭,只见到一层薄雾,显得朦胧而幽静。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不满,又展现了他旷达的性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