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
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
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明月峰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明月峰的美丽与神奇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对明月峰的赞美之情。他写道:“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明月峰的山巅之上,有一块晶莹剔透的石头,它仿佛就是月亮的化身,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这里,“明月”一词既指真实的月光,也借指那石头发出的光辉。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明月峰之美,以及它带给人们的神秘感和向往之情。
诗人转向对明月峰夜晚景象的描绘。他说:“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在这里,“别舒长夜彩”形象地描绘了明月峰夜晚时分的景象。当月亮升起时,它如同一位舞者,轻轻挥动着银色的丝带,为大地带来了无尽的光彩。而“高照一村耕”则进一步强调了明月峰夜晚的迷人之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整个村庄都被点亮,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勤劳和坚韧。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明月峰夜晚的美景,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诗人转而关注明月峰的自然特征及其对人的启示。他写道:“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这里的“颇乱无私理”意味着明月峰的自然风貌虽然美丽但却有些混乱无序。这种“乱”并非坏事,反而是一种自然之美的表现。而“徒惊鄙俗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情感的不屑。他认为,那些过于追求名利、注重物质享受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庸俗情感的困扰。而明月峰的美却让人忘却这些烦恼,让人们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明月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他指出:“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这里的“传云”指的是古人的传说或记载,而“顽白”则是形容明月峰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洁白如玉。诗人认为,尽管经过了无数次的凿击和磨砺,明月峰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美丽和纯净。这种坚守和传承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这首诗通过对明月峰的描绘和对其自然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呼吁人们要像对待明月峰一样珍惜和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现象并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