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岳与入岳,前题继后题。
遍寻僧壁上,多在雁峰西。
近说游江寺,将谁话石梯。
相思立高巘,山下草萋萋。

【注释】

  1. 出岳:离开岳州(今湖南岳阳)。2. 入岳:返回岳州(今湖南岳阳)。3. 前题:指杜甫初游岳州的诗题。4. 后题:指杜甫再游岳州的诗题。5. 僧壁:僧人墙壁上所画的壁画或文字。6. 雁峰西:在岳州城南,因山形如雁而得名。7. 江寺:江边的寺庙。8. 石梯:石阶,指登高寺的石梯。9. 高巘:高山。10. 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
    此诗写自己游历岳州的感想。首联总说,从出岳到入岳,先有诗题,后又有诗题,到处都有诗人题咏的痕迹,表现了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颔联写寻访僧壁,多在雁峰之西。颈联写近闻游人过江寺,将谁话石梯。末联写相思立高巃,山下草萋萋。此诗是一首纪行之作。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所作。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在这期间,他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先后辗转于秦州、华州、同谷、成都、梓州、渝州、忠州、万州、云安等十多个州县。其间曾到过岳州,因此写下这首怀古感旧之作。
    首句“出岳与入岳”,点明了自己游历岳州的缘由。杜甫一生崇尚儒家思想,常怀报国之心,但屡遭贬谪,壮志未酬,所以有“穷年忧黎庶”和“致君尧舜上”等政治抱负和感慨,这都表现在他的诗作里。“出岳”即离开岳州,“入岳”即返回岳州。“前题继后题”,说明自己游历时曾写过许多有关岳州的诗篇。
    中间两联主要写寻访僧壁,多在雁峰之西。“遍寻”说明寻访的仔细和认真,也表达了诗人对佛家的敬仰之情。“多在”则表明诗人对佛教圣地的向往。雁峰,即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境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佛教胜地之一。
    颈联紧承上文,由寻访僧壁过渡到游江寺。江寺,即江陵寺,位于今湖北江陵县北,相传始建于东晋太康年间,是当时全国佛教的中心之一。诗人在此地见到许多游人纷纷登高寺石梯而上,便想象他们在此议论诗作的情景,于是引出尾联“相思立高巃”。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感觉。“高巘”是指高高的山峰,这里泛指家乡所在的蜀地。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寄情山水之作。全诗通过对游历岳州的所见所思所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