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前林下东西寺,地角天涯来往僧。
泉月净流闲世界,杉松深锁尽香灯。
争无大士重修社,合有诸贤更服膺。
曾寄邻房挂瓶锡,雨闻岩溜解春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句诗句的意思和句中表情达意的词语,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进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峰前林下东西寺,地角天涯来往僧。”第一句写寄居匡庐时所见之景。匡庐山,在江西星子县西北。山势峻峭,峰峦叠翠,林木繁茂,寺院众多。东寺、西寺是其中两座著名寺院,为当地佛教圣地。第二句写寄居匡庐时所见之僧人。匡庐山上的寺庙很多,而游人却络绎不绝。这两句诗写出了匡庐山景色之秀丽,也写出了游人之多。
“泉月净流闲世界,杉松深锁尽香灯。”第三四句写寄居匡庐时所见之景。泉水清彻,月光皎洁,如洗如镜,使人们感到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杉树苍翠,松树葱郁,幽静的山林之中,香烟缭绕,佛灯闪烁,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争无大士重修社,合有诸贤更服膺。”第五六句写寄居匡庐时所见之僧。匡庐山上寺庙虽多,但游人仍络绎不绝。原来,这些寺庙都是过去一些高僧为了纪念自己曾经在此修行而修建的。现在,许多僧人都来此参拜礼佛。所以,他们都很虔诚地对待这些寺庙。
“曾寄邻房挂瓶锡,雨闻岩溜解春冰。”第七八句写寄居匡庐时所见之景。匡庐山有许多寺庙,而游客们则常到邻近的房屋中暂居。因此,有时也会看到一些僧人挂上瓶装的锡,作为临时住宿之用。下雨时,山间溪水奔涌而下。由于水流湍急,常常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时,人们就会听到那潺潺流水声。当溪水冲击着岩石时,便会形成一条条细流从岩石缝中飞溅出来,像解开了一团团春冰一样。
【答案】
译文:
匡庐山前林下的东寺、西寺,是地角天涯来往的僧侣们经常往来的地方。清泉明澈的泉水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仿佛是一幅画;杉木和
松树密布的山林,幽静的树木丛中弥漫着阵阵香烟和灯光。难道说那些高僧们没有重新修复他们的寺庙?而我们这些僧人又怎能不被他们所感动?我曾寄居在附近的一间房子内,挂起一
些瓶装的锡,听一听窗外山间的溪水奔腾声。
赏析:
这首诗是寄给匡庐山的诸位高僧们的。诗中的“峰前”指匡庐山前峰,“林下”指匡庐山后林下寺。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僧。诗中所写之景,皆为匡庐名胜。诗中所写之人,皆为匡庐高僧。全诗以写景为主,写僧次之。写景是为了写僧,写僧是为了赞美匡庐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