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
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
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
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
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
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
【诗句释义】
越中:指越州(今浙江绍兴)。沧洲:大江中的沙洲,即钱塘江。一帆:指船只。今始:今天才。发南海:从南海出发。万里速如飞:形容行船迅速。初谓:刚才还认为。落何处:下落在何处。永将无所依:永远不能靠岸。冥茫:昏暗不明。渐西见:渐渐向西望去。山色越中微:越州的景色逐渐显现出来。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想到自己离开家乡很远,经过这条道路的人已经很少了。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我因为悲伤而流泪,也沾湿了衣服。焉用说:哪里用得着说呢?浮海焉用说:泛舟海上又何必说呢?忆乡难久违:怀念家乡难以忘记。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即使成为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有柴门可供隐居。
【译文】
钱塘江边风雨交加,暮色苍茫,只有一叶孤帆驶回。
我从海上归来,一路风顺,速度很快,像飞一般。
当初还以为会飘落到什么地方,永远无法靠岸。
渐渐地向西望去,越州的山川景色逐渐清晰起来。
想到自己离家很远,经过这条路的人已经很少见。
停船时悲从中来,不禁泪如雨下,我也感到伤感,沾湿了衣裳。
泛舟海上又何必说呢?怀念家乡难以忘记。
即使成为像鲁仲连一样的人,也有柴门可以隐居。
【赏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的朋友从海上归来,诗人写这首诗表示祝贺并赠言勉励朋友。
首句“风雨沧洲暮”,点明时间、地点,渲染出一种凄凉气氛;“沧洲”一词,既写出了水天一色的辽阔景象,又有沧海横溢的意境,更衬托出海上行程之艰难。“一帆今始归”一句,点明友人是从海上回来,“今始归”三字,表明海上之行非一日可成,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远行辛苦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二、三两联紧承开头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祝愿。“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意思是说,你这次出海,就像鸟儿飞翔一样,从南海出发,一路顺风,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意思是说,开始我以为你会落在什么地方,但现在看来,你将永远没有依靠。这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同时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冥茫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冥冥”二字,不仅写出了天色的昏暗,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郁。“渐西见”三字,既写出了诗人视线的变化过程,也写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由茫然不知所措到渐见希望之光。“山色越中微”,写出了越州山水的景色逐渐呈现出来的情态。
四、五两联进一步写友人归途所见所感。“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谁念”一词,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思友之情;“经此路”三字,既指出了友人归家的道路,又暗示了友人此次出行的艰辛历程。“人经此路稀”,既是对友人归途艰险的描写,也是对友人远离故乡的惋惜。“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泊舟”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情绪。“悲且泣”,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也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平安归来的喜悦。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和祝福,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纵为鲁连子”,既是对友人的劝勉,又是对友人的一种期待。“柴扉”,既是对友人归隐生活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流露。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富有真情实感,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