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
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和乐天题真娘墓
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不朽情诗
- 诗句原文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
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 译文与注释
- 薝卜林:指古代地名或特定区域名称。
- 黄土堆:形容真娘墓地荒凉景象。
- 罗襦绣黛:代指真娘生前华丽的服饰和美貌。
- 芳魂:比喻真娘不朽的魂魄。
- 遇春花自开:象征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 幡盖、镜灯:分别象征佛教中的法器和道教中的道具。
- 吴王娇女坟:指真娘的坟墓所在地。
- 赏析与写作背景
-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旨在表达对真娘墓的敬仰之情。刘禹锡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将真娘的生平事迹和美丽才艺融入诗歌之中,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 通过描绘真娘墓的荒凉景象以及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对真娘的无尽思念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命运的认识和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真娘的悼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
- 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
- 真娘:唐代著名歌妓,以其美貌和才艺闻名于世。真娘死后葬于江苏苏州虎丘山寺侧,后人为其修建了墓冢。白居易曾作《真娘墓》诗以悼念之,刘禹锡此诗即为和作。
- 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 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意象运用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真娘墓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女性命运的复杂性。同时,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真娘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思。
- 社会影响与传承价值
- 本诗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同时,真娘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 现代意义与启示
- 本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尊重女性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