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宦投东道,逢君已北辕。
孤蓬向何处,五柳不开门。
去国空回首,怀贤欲诉冤。
梅枝横岭峤,竹路过湘源。
月下高秋雁,天南独夜猿。
离心与流水,万里共朝昏。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然后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①《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②这首诗首联“谪宦投东道,逢君已北辕。”点明送别之由和送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在东道相遇,友人已经启程向北了。“谪宦”即贬官。“谪宦投东道”,说明诗人被朝廷贬谪到东部地区来。当时诗人正在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所以称谪宦。“北辕”是指车北上的方向,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暗指自己被贬,不得不往北方行进,而友人则去南方,两地相隔遥远。
③颔联“孤蓬向何处,五柳不开门。”写诗人在朋友远行之际,内心充满了惆怅之情。孤蓬比喻自己像飘零的飞蓬一样无依,四处流浪;“五柳不开门”指的是诗人的朋友住处没有门户,无人接待。诗人通过写景寓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④“怀贤欲诉冤”意思是说想要诉说心中的冤屈,抒发自己的不满和委屈。
⑤颈联“梅枝横岭峤,竹路过湘源。”写诗人在朋友出发之前,登高远望,目送友人远去。“梅枝”是梅花树枝,“岭”是山岭,“峤”是山岭上高耸的山峰。“竹路过湘源”指的是诗人站在江边,遥望着湘江源头。“竹路”指竹林中的道路。“过”是经过的意思,“湘源”泛指湘江水发源的地方。“湘源”借指湖南。“湘”是湖南的简称。“天南独夜猿”意思是说诗人独自仰望天空,听到猿猴啼叫声,想到朋友远在天南,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⑥尾联“离心与流水,万里共朝昏。”“离心”指诗人内心的愁思,就像随水漂流的树叶,无论漂到哪里,都会向着流水方向。“流水”在这里代指长江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水流湍急、浩渺无边。“万里共朝昏”的意思是说即使离得再远,也会朝着相同的方向。这里的“朝”是动词,表示早晨;“昏”是名词,表示黄昏或傍晚。诗人以水喻情,以江水比人,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答案】
译文:
我因被贬谪到东部地区来到饶州,在这里寻找好友陶七而不见他。
我已乘着马车向北去了,你正驾车向东而去。
孤零零的我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不知该到哪里去?你的住处也无人问津。
你离去后,我只能独自回头眺望,心中满怀忧愁。
你在岭南,我送你一枝梅花,希望你一路平安;我在湘地,我送你一片竹林,希望你一路吉祥。
我在月下思念你,想到天涯海角,想到与你相见时的情景。
你在天南,我在天北,我们相隔万里,却都为国事而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饯别诗。作者在开元九年(721)春赴长安时所写的一首赠别诗,是作者与友人陶渊明的一次别后的留念之作。全诗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诗一开头就点出诗人被贬到东部地区来的缘由:“谪宦投东道”。这句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和遭遇,又为全诗的展开作了铺垫。诗人因被贬谪而被送到了东部地区来,他与友人陶渊明的会面地点是在东道。“逢君已北辕”,这一句写出诗人与友人陶渊明在东道相遇之后的情景,他已经被友人陶渊明驾车向北走了。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交代二人分别的地点:“孤蓬向何处”。孤蓬就是随风飘荡的芦苇,这里比喻诗人自己像风中飘荡的芦花一样到处流浪,无处可依。“五柳不开门”,这一句写出诗人对友人的住处的想象。因为诗人自己身处异地,所以对友人的住处也无从得知,只能想象出一种可能的样子。“孤蓬”、“五柳”这两个意象都是出自古诗中的名句,前者出自《文选》,后者出自《晋书·陶潜传》。这两句将诗人与友人陶渊明分别时的情境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联“怀贤欲诉冤”,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以及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他想向友人倾诉心中的冤屈和不平,但诗人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朋友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之外。这一联诗充分体现了孟浩然对友人的深厚友情以及他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心。
第四联“梅枝横岭峤,竹路过湘源。”这一句将诗人的视线引向远方,他看到远处的山岭上长满了梅树,山涧旁流淌着清澈的小溪。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第五联“月下高秋雁,天南独夜猿。”这一句将诗人的视线引向天空,他在月光照耀下看到一群高飞的大雁在蓝天中翱翔,同时也听到了天边的猿猴在啼叫。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最后两句“离心与流水,万里共朝昏。”这一句将诗人的情感再次推向了高潮。他认为虽然自己与远方的朋友相隔万里,但是他们都共同承受着国家的忧患和人民的疾苦。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