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
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

逐句解释

  1. 野寺僧房远:描述了一座位于乡村的寺庙和僧房,它们显得非常遥远。
  2. 陶潜引客来:提到陶渊明(即陶潜)邀请客人来访,表明这是一个文人雅集的场景。
  3. 鸟喧残果落:形容树上鸟儿鸣叫声中,落下了已经有些腐烂的水果,可能是秋天的情景。
  4. 兰败几花开:描述兰花已经凋谢,而周围的花又重新开放,意味着季节的变化。
  5. 真性知无住:这里的“真性”可能指自然的本质或真实本性,而“无住”意味着不执着于任何东西。
  6. 微言欲望回:通过微妙的语言来表达回归本源的愿望。
  7. 竹风清磬晚:晚上,竹林中传来阵阵清风和清磬的声音,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8. 归策步苍苔:在傍晚时分,诗人策杖沿着青苔覆盖的小径回家。

译文

在乡村的一座寺庙里,远离尘嚣,我们被陶渊明热情地邀请。树上鸟儿的鸣叫中,落下了已有些腐烂的果实,而周围的花儿又重新盛开。我意识到,真正的本性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通过微妙的语言,我希望引导人们回归本源。在竹林中,一阵清爽的微风吹过,伴随着清脆的磐声,让人感到宁静。到了傍晚,我在苍翠的小路上踏着青苔缓缓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田园风光和文人墨客的聚会场景。首句通过“野寺僧房远”设定了地点,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宁静的乡村背景。随后的诗句“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迭。

诗中提到的人物有陶渊明,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以其隐逸的生活态度闻名。这里通过他的邀请,暗示了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赞赏。此外,“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哲理思考。

结尾的“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则带有一种诗意的退隐生活氛围。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