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注释】
丁年:青年。分水岭:地名,在今四川广元市北。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徒费周王粟:指徒劳无功。周王粟:泛指周朝的粮食。汉吏冠:泛指汉朝的官员帽饰。
马蹄穿欲尽:马蹄踩着冰面几乎要将路踩平了。
貂裘敝转寒:穿着貂皮袍子的人,由于天气寒冷,连貂毛都快要穿破了。
九折:形容曲折险阻。七盘:即蜀道。
重溪:深而窄的水沟。上干:指攀登险峻的山崖。陇头:指山陇之上。戍鼓:古代边防军队的号角声。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形容山高路险,积雪厚重,难以通行。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形容从高处向下俯冲,从高山之巅往上攀登。漱:冲刷,冲激。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形容在边远山区听到军号声,看到急流奔腾的景象。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形容山中松树发出飒飒声响,山上皎洁的月光如团团玉盘。
传语后来者:让后人知道。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742),诗人在蜀地游览时所作。全诗描写了作者经过崎岖不平的栈道,跋涉到蜀地后所见的山川风光和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艰难险阻的蔑视态度。
首句“早度分水岭”,写自己年轻时就已游历过这条著名的栈道。“早”字写出了自己的兴奋与自豪,表现了诗人对这次旅行充满期待的心情。
第二句“班鬓向长安”,描绘了自己回到长安后,头发已经花白的情景。“班”指散乱,“向”表示方向,“长安”是指首都长安城。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暗示了诗人对功名事业的追求。
第三句“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虽然有才华但却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这里的“周王”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汉吏冠”则是指西汉的官服。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腐败,人才被压抑的状况。
接着四句写旅途中的艰辛与困难。“马蹄穿欲尽”描绘了山路崎岖,马足深陷,几乎要将路踩平的情景。“貂裘敝转寒”则表现了天气寒冷,貂皮大衣都已破败不堪,令人感到寒冷刺骨。“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进一步描绘了蜀道的险要与壮丽,仿佛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与壮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第五、六两句写蜀道的险峻与壮丽。“重溪既下漱”描绘了水流急速而下,冲击着岩石的场景;“峻峰亦上干”则表现了山峰巍峨挺拔,如同擎天的巨柱一般。这两句通过比喻与夸张的手法,将蜀道的险峻与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八句写蜀地的自然风光。“陇头闻戍鼓”描绘了在边塞地区听到战鼓声的场景;“岭外咽飞湍”则表现了山岭之外奔腾不息的急流飞瀑。这两句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边关烽火连天的紧张气氛以及山水间的壮丽景色。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与思考。“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松树的飒飒声响与皎洁的月亮比作团球,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松林的声音与月光之美。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宁静。
整首诗以记叙的方式,通过对蜀道险峻与壮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艰难险阻的蔑视态度。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