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
【注释】
山中咏古木:山中的古木。萧索:萧条冷落。夜雨复秋风:夜雨,秋夜的细雨;秋风,秋天的风声。坠叶:飘落的树叶。鸣:叫。丛竹:茂密竹子。斜根:弯曲的树根。拥断蓬:环绕着枯萎蓬草。半侵:一半淹没。长在:常在。何人到:谁到这里来。云门:地名,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南。去亦通:也通达云门。
【译文】
高大的树木已经凋零,夜雨和秋风又吹拂起来。
落叶发出声音飘落在茂盛的竹林上,曲曲折折地缠绕着枯死的蓬草。
这些古木一半被山色所掩没,一半常在水声之中。
这里是什么人来到这里,云门也相通。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由越州至睦州道上所作。全诗通过对山中古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起笔即点出古木已“萧索”,这是从视觉感受上写,给人以萧疏、荒凉之感。次句紧承上句,以“夜雨复秋风”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使全诗笼罩在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之中。
三、四两句描写了山中古木的另一种景象。“坠叶”“斜根”等词用得极为准确生动,既表现了秋日山中林木萧瑟的特点,又写出了它们生长环境恶劣、饱经风雨的痕迹。而“坠叶”、“斜根”与前文的“高木”、“夜雨”、“秋风”等词语相对应,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面。
五、六两句写古木的近景。“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诗人将古木置于整个山色和水声之中加以描述、烘托,使古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耐人寻味。
最后两句写古木所在之地——云门。“此地何人到?”诗人以设问形式作结,意在引起读者的联想。“云门去亦通”,说明诗人虽身处偏僻之地,但并不影响他欣赏和向往大自然之美。
这首诗语言清新淡雅,意境优美深邃,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