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硖寄趣少,晚行偏忆君。
依然向来处,官路溪边云。
兹路岂不剧,能无俗累纷。
槐阴永未合,泉声细犹闻。
弥叹春罢酒,牵卑从此分。
登高望城入,斜影半风薰。
【注释】:
硖石,地名。硖(音xiè):山峡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北。
寄题,题写于壁上。
少:指“少游”苏轼的字。
晚行:傍晚出行。意指诗人离开时已是傍晚时分。
依然:仍旧、依然如故之意。
向:朝着。
兹路:这条路。剧:陡峻。
能无:岂能没有。
俗累纷:世俗的烦恼。
槐阴:槐树的阴影。古代诗文中常以之代指官府。
牵卑:牵挽车马。
分:别离。
风薰:风吹动草木而发出的香气。这里借喻春风吹过山涧,发出的声音。
【赏析】:
《早春过七岭寄题硖石裴丞厅壁》作于熙宁四年(1071)三月一日,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通过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及对友情的抒发,表达出作者离别时的复杂感情,同时也反映出官场生活的艰难和仕途的艰险。此诗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委婉含蓄,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开头两句“出硖寄趣少,晚行偏忆君”,点出诗人与友人告别的时间是在春天,地点在硖石,时间是在夜晚,地点在路途上,这是两人离别时的具体场景。其中“少”字暗含着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心情上的惆怅;“晚”字写出了告别时天色已晚,时间上的紧迫。这两句既交代了送别的具体情形,又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依然向来处”,表明诗人与友人分别后仍然回到了分手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离别的无奈之情;“官路溪边云”则写出了分别时的情景:在官道旁行走时,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云彩,这既是自然景物,又是诗人心中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仕途中的坎坷曲折和前途渺茫。
第四句“兹路岂不剧”,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离别的无奈和悲伤;“能无俗累纷”则写出了诗人因官场上的是非纷争而感到烦恼的心情。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当时官场的险恶环境,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感受。
第五句“槐阴永未合,泉声细犹闻”,写诗人离开后所经历的景象:尽管诗人离开了,但仍然能够看到槐树的影子,听到泉水的声音。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离开后所看到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中的一丝欣慰之情。
第六句“弥叹春罢酒,牵卑从此分”,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由于这次离别,使诗人不禁叹息春天已经过去,而自己的官职却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最后两句“登高望城入,斜影半风薰”,写诗人登上高处俯瞰城中景色时的心情:尽管诗人与友人分别后仍然回到了分手的地方,但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城中繁华的景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然而,这种美好的生活却是短暂的,因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回到家乡中去。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也表现出了他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委婉含蓄,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