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
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
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
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
伯鸾常去国,安道惜离群。
延首剡溪近,咏言怀数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越江秋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开元十六年(728)游历剡溪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景抒情,意境优美。

首联“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乘坐着小船从东边出发的情景,“晓月”二字写出了时间是清晨。“下江濆”,点明地点,即在剡溪之滨。

颔联“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潋滟”形容波浪起伏的样子。“信潮上”,指潮水涨满了江面。“苍茫”,指山势的辽阔、迷蒙、苍凉。“孤屿分”,指在浩瀚的江水中,一座座岛屿若隐若现。

颈联“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林声”、“水气”都是指山林间和江面上发出的声响,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动叶”与“连云”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生动传神。

尾联“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暾日”,太阳初升的意思。“浪中出”,太阳在水中升起。“榜歌”,船夫们唱的歌。尾联写出了船上的景象以及船上人们欢快的心情,使这首诗更加有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伯鸾常去国,安道惜离群”,“伯鸾”,孔子弟子子贡,字子赣,号伯牙。“安道”,指张翰,东汉人,曾任司隶校尉。“国”,这里指家乡。诗人引用孔子弟子子贡(伯牙)去国思亲的故事,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又借东汉名士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厌倦之情。

《越江秋曙》一诗,写于开元十六年(728),此时孟浩然已经离开长安,来到湖北襄阳一带。诗人沿着长江东行,来到了著名的风景区——剡溪。他乘着小船游览了剡溪,并写下了这首七绝组诗。

这首诗写于诗人离开长安,沿江东下,经过剡溪时。全诗写景抒情,意境优美。

第一联“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写诗人乘坐小船从江东岸出发,登上小船向东航行,在江面上驶向远方。“扁舟”一词形象地描写出小船的形态,“东路”表明这是一条通往东方的路。诗人站在船上,眺望前方,看到江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映照着江岸上的景物。“晓月”一词说明时间是在清晨。“下江濆”点明地点,即在浙江的岸边。“濆”是山坡、山坡边的意思。

第二联“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写江面上的波浪起伏不定,江水随着潮水的涨落而上下浮动,仿佛随时都可能溢出江面一般。“苍茫”一词表现了江面广阔无边的景象。“孤屿分”指的是在茫茫江水中,一座座的岛屿若隐若现,如同被大海分割开来一般。这两句将江水和山岛融为一体,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第三联“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写江边的树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发出沙沙的声音。当曙光刚刚出现时,江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仿佛与天空相连一般。这两句将树林和雾气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气氛。

第四联“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写朝阳从江面上冉冉升起,阳光洒在浪花上形成一道道波光。船工们唱起了船歌,歌声嘹亮地飘荡在天地之间。这两句将朝阳、波浪和船歌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

第五联“伯鸾常去国,安道惜离群。”“伯鸾”,指孔子弟子子贡(伯牙)。“安道”,指东汉人张翰,曾任司隶校尉。这两句借用两位古代名人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仕途的厌倦之情。

第六联“延首剡溪近,咏言怀数君。”“延首”表示抬头仰望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抬头望着剡溪,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回忆起曾经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几位朋友,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这两句将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内涵。

全诗语言简练、含蓄、富有韵味,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