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一公子,年貌独青春。
被褐来上京,翳然声未振。
中郎何为者,倒屣惊座宾。
词赋岂不佳,盛名亦相因。
为君奏此曲,此曲多苦辛。
千载不可诬,孰言今无人。
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
关西一公子,年貌独青春。
被褐来上京,翳然声未振。
中郎何为者,倒屣惊座宾。
词赋岂不佳,盛名亦相因。
为君奏此曲,此曲多苦辛。
千载不可诬,孰言今无人。
注释:关西的一公子,年龄相貌都很年轻。穿着粗布衣服来到京城,声音虽然洪亮,但是还没有被人注意。为什么是中郎呢?因为中郎将出身,而且他的家世显赫,所以当他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中郎的词赋难道不好吗?他既然有这么大的名声,那么他的诗自然也就会跟着大名气。我为你弹奏这首曲子,这首曲子充满了艰辛和辛苦。千年以后也不会有人怀疑我的才能,谁说现在没有才华出众的人。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为了酬谢裴度的赏识和提携而写的,诗人以自谦之辞表达对裴度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不事铺排,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首联“关西一公子,年貌独青春”,开篇即点明人物的身份与特点。诗人用“关西”两字,不仅表明了地域方位,更暗示了人物的出身和地位——他是在长安这个文化名城长大的;而“独青春”则突出了人物的年岁轻,从而为后文进一步描写其年轻、英俊的风采作了铺垫。
颔联“被褐来上京,翳然声未振”,描绘的是主人公初来乍到的情景。诗人先通过“被褐”,即穿着粗陋的衣服,来表现人物贫穷、朴素的形象;再通过“声未振”(指名声不显)来形容人物尚未崭露头角。这里既有客观描写,也有主观评价,既显示了人物谦虚谨慎的美德,又反映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识。
颈联“中郎何为者,倒屣惊座宾”,则是对主人公身份和地位的进一步揭示。诗人以“中郎”二字,点明了主人公的出身——他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中郎将。接着,诗人又运用“倒屣”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中郎时的惊喜之情。这里的“倒屣”,既是一种动作描写,也寓含了一种情感色彩:它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对中郎的崇敬之情,更透露出他对这位中郎将的深深期待。
尾联“词赋岂不佳,盛名亦相因”,则进一步揭示了诗歌主题。诗人以“词赋”二字,不仅指涉了主人公所擅长的文学才华,更暗喻了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而“盛名亦相因”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与中郎之间的渊源关系:正是由于中郎的影响和提携,才使得主人公得以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共二十个字,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沉而复杂的:既有对中郎将的尊敬与崇拜之情(“中郎”二字),又有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与自豪之心(“词赋”二字);既有对中郎影响和提携的感激之情(“盛名亦相因”),更有对中郎所追求的理想抱负的理解与赞同之意。这些情感彼此交织,共同构成了一首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