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登高岭,裴回看落日。
遥想仲长园,如亲幼安室。
春渚菖蒲登,山中拨谷鸣。
相思不道远,太息未知情。
意君来此地,时复疏林薄。
中夜扫闲门,迎晨闭菌阁。
屣履清池上,家童奉信归。
忧随落花散,目送归云飞。
故交在天末,心知复千里。
无人暂往来,独作中林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译文:恍惚中登高岭,徘徊看落日。遥想仲长园,如亲幼安室。春渚菖蒲生,山中拔谷鸣。相思不道远,太息知何情。意君来此地,时复疏林薄。中夜扫闲门,迎晨闭菌阁。屣履清池上,家童奉信归。忧随落花散,目送归云飞。故交在天末,心知复千里。无人暂往来,独作中林士。注释:①“中”应为“之”。②《诗经·小雅·四月》:“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孔颖达疏:“采蔓菁与蔓蒿,其茎叶皆下,不得取其根也。”③仲长园:《晋书·嵇康传》:嵇喜(字长倩),魏司徒嵇喜之子,嵇康从舅。喜有子四人,康最小;喜爱之甚,常称之曰“龙儿”,言其非池中之物。④《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⑤《汉书·王吉传》:“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颜师古注:“直,谓正直之人。”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蝉之清高,不过尔尔。”⑦《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敬与戴安道俱在东宫,往至石头云龙门上望都邑诸处,坐上宾少一人,唯戴在焉。安道令客唤伯承作诗,先作“冀侯竹帛”,次作“谢客禾黍”,次作“王子敬竹枝”,久不成句,客意色夺矣。及看王子敬,便同前作。因叹曰:‘昔年种柳,今岁社公。’”⑧《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⑩《文选》左思《吴都赋》:“吴中之邦,盖偃兵修文。……临大川而制远,负山海而带江。……风飘轻于回扇,月流光于团扇。”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⑫《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苔》:“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⑬《古诗十九首·涉江有怀》:“忆我少壮时,揽辔登高台。……”⑭《世说新语·品藻》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桓温尝谓殷浩曰:‘卿辈属文章,有足乐者,何故拟作婴儿戏耶?’”⑮《世说新语·排调》:“阮步兵啸咏青琐门外,声极雄迈。krt 然闾阎浊嚣,莫不罔然。”⑯陶弘景《答谢中郎书》:“衡山苍苍入紫冥,崖限数仞,冬夏不消释。……余闲居,爱重玄之门。人理感化,神理相融。……若乃逸民隐士,志尚好道,形骸由之,口腹为累,则凝虑居室,以精自悦。”⑰《世说新语·排调》:“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问:‘父母为何物?’光禄答云:‘父母乃吾身之衣襟耳。’”⑱陶潜《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⑲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⑳谢灵运《山居四贤图赞》:“仲长须发皓然,眉目疏朗。”㉑《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公书,问道‘仁者如何?’答曰云:‘故当与之同波。’”㉒《文选·潘岳<关中记>》:“关中大地沃野千里,宜五谷。”⑰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㉔《世说新语-言语》:“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武子(王济)闻而求之,王戎不许,王武子绕树三匝,振落叶而饮其汁。”㉕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㉖《文选-张华<情诗》:“悲哉桃源路,重岩更重重。”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漫步的情景。诗人登上高山,眺望远处的落日,这使人感到一种空寂寥远之感。后两句又转念想到仲长园,觉得那里就像自己幼年的住所一样亲切。诗人在这里用“如”字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第三联是写诗人在春天的山中漫步时看到的景象。他看到山中的菖蒲长得非常茂盛,而山里的鸟兽却在山谷中鸣叫不停。这两句中用了两个“长”,一个是山中的菖蒲长,另一个是山中的鸟兽鸣叫声长,这两句中运用的是互文的手法。第四联是说诗人在思念朋友时的感叹。诗人想到自己的朋友可能已经远在他乡了,因此感到非常悲伤。最后两句则是说自己独自生活,没有别人来访。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在山中漫步时所看到的景象以及他的感受。诗的意境很开阔,诗人的心胸很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