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薄游者,玄发当青春。
道德同仙吏,尊卑即丈人。
县城俯京路,获见官舍里。
淹留琼树枝,谑浪春泉水。
昔余在天目,总角奉游从。
寒暑递来往,今复莲花峰。
别情无远近,道别方愁予。
孰想古人言,乃知悲风雨。
诗句释义与译文
探索诗人情感与意境表达
诗歌原文:
华山薄游者,玄发当青春。
道德同仙吏,尊卑即丈人。
县城俯京路,获见官舍里。
淹留琼树枝,谑浪春泉水。
昔余在天目,总角奉游从。
寒暑递来往,今复莲花峰。
别情无远近,道别方愁予。
孰想古人言,乃知悲风雨。逐句解读:
- “华山薄游者,玄发当青春。”:诗人以游历华山的旅行为背景,描绘出自己的年轻与朝气蓬勃。这里“玄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无限留恋。
- “道德同仙吏,尊卑即丈人。”:通过比较自己与神仙官吏的地位,强调了自身道德的高洁和崇高地位。这里的“尊卑”,既指社会地位,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自我评价和期望。
- “县城俯京路,获见官舍里。”:描述诗人在京城附近的县城偶遇官府建筑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这里的“获见”传达了诗人意外而惊喜的情绪。
- “淹留琼树枝,谑浪春泉水。”:诗人在山间留下足迹,享受自然之美,与春天的泉水嬉戏。这里的“淹留”和“谑浪”都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 “昔余在天目,总角奉游从。”:回忆儿时在天目山的游玩经历,那时的纯真和快乐构成了诗人美好的记忆。这里的“总角”指的是童年时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 “寒暑递来往,今复莲花峰。”:时间流转,诗人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的变迁,再次攀登莲花峰的情景。这里的“寒暑递往”意味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生的起伏变化。
- “别情无远近,道别方愁予。”:表达了无论距离远近,分别总是令人感到忧愁。这里的“道别方愁予”突出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不舍也有期待。
- “孰想古人言,乃知悲风雨。”:通过古人的话来表达对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象的感慨和悲怆。这里的“悲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现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 诗作赏析:
- 主题思想: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于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友情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受。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例如,将自然景观比作人物、官职等,通过这些象征性的元素,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 情感表达:诗人的情感细腻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无奈。特别是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情感变化,深化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认识。这种情感表达既真实又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多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同时也是唐朝鼎盛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高度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储光羲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篇,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 作者生平:储光羲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即使在乱世之中,他也依然保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 名家点评:
- 历代评论:历代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如唐代诗人王维就曾评价说:“储光羲诗,清丽闲逸,意新调高。”这表明这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 现代观点: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首诗是储光羲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和情感上具有深刻的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