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
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陆行巉岩水不前。洒泪向流水,泪归东海边。
含愁对明月,明月空自圆。故乡回首思绵绵,侧身天地心茫然。

【注释】

巫山:在今重庆市、四川省境内。峨峨:形容山高而雄伟。紫烟:紫色的云彩,即云雾。瞿塘: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瞿塘峡口。嘈嘈:水声喧嚷。洄流:回旋流动的水。势逆:水流方向与常规相反。百丈:百尺,指极高的山峰。陆行:在陆地上行走。巉岩:险峻。流水不前:水势汹涌澎湃,无法前进。洒泪:流泪。东海:指长江下游入海处。含愁对明月:以明月喻故乡。月圆则思家之情更浓。故乡回首思绵绵:故乡远在千里之外,一回头就是万里之遥。侧身天地心茫然:身不由己,心情恍惚,不知身在何处。

译文

巫山高耸入云天,十二峰峦直插云霄;急流湍急如弦上的琴弦,回流曲折像要倾覆船只。

云梯怎么可以攀登上去?百丈绝壁如何能牵拉上去!在陆地上走山路崎岖,水势汹涌澎湃不能通行。

我伤心地望江流泪,泪水流入大海向东奔流;我满怀愁思对着明亮的月光,明月虽然圆满却不能解忧。

我思念着遥远的故乡,一回头已是天涯海角;我身不由已,心情恍惚,不知身在何处。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诗人从登高所见的巫山起兴,描写瞿塘峡口江水回旋激荡,舟船逆流而进,以及沿途高山峭岭、奇峰异石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惊心动魄的感受和无限惆怅的情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壮阔,风格雄浑豪放,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

首联写巫山高峻挺拔入云。“峨峨”二字,用得极为准确传神,它把巫山那巍峨耸立,直刺云天的雄姿勾勒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十二”句点出巫山的险峻。“凌紫烟”三字,形象地描绘出巫山上空缭绕的薄雾,增添了迷离恍惚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巫山一带的气候湿润多雨的特点。

颔联进一步描绘巫山的险峻。“嘈嘈”二句,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江水激流奔腾、波涛起伏的情态,仿佛有弦乐器发出的急促乐音。“洄流势逆将覆船”,既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之势,又暗喻自己仕途坎坷,处境艰难。

颈联转入写景。诗人面对浩浩江流,不禁发出感慨:“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自己身处险境,难以前行,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与不安。“陆行巉岩水不前”一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然而,正当诗人沉浸在这种忧虑之中时,忽然又听到一声声清脆的流水声传来:“洒泪向流水,泪归东海边。”这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诗人以流水自喻,既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暗示了自己的命运如同流水般无常不定。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哲理性又富有情感色彩,使人回味无穷。

尾联由景入情,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抬头仰望皎洁的明月,却发现明月虽圆却不是自己家乡的那轮明月。这里的“空自圆”三字,既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又揭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之感。同时,诗人还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与渴望之情。最后两句诗则是诗人在面对茫茫宇宙时所产生的感慨与迷茫之感。他身不由己地漂浮在天地之间,感到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可言。这种情感体验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壮阔,风格雄浑豪放,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