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
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
何似章华畔,空馀禾黍生。
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
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
何似章华畔,空馀禾黍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燕台二首》,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诗中通过对燕台的描绘,揭示了历史兴衰的规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通过对比亡国的章华畔与得礼贤名的燕台,诗人表达了对贤能政治的追求和赞美。
“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两句,以燕台的高耸入云和其后的毁灭作为背景,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这里,“百尺”和“亦平”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燕台的宏伟壮观,也暗示了其最终的命运——被毁。这既是对历史的感叹,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的深刻认识。在诗人看来,即使国家灭亡,只要能够礼贤纳士,仍然可以保持其名声。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切。
“何似章华畔,空余禾黍生。”这句诗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章华殿曾是古代诸侯朝见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禾黍(即庄稼)生长。这里的“何似”和“禾黍生”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暗示了现实社会的荒凉。这种对比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感怀,也揭示了现实的残酷。
全诗通过对燕台的描述和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人认为,国家兴衰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实力,更取决于其能否选拔和使用贤才。只有真正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君主,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担忧,认为社会现实已经远非昔日可比。
《燕台二首》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诗歌。它通过对燕台的描述和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