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飒飒猿声起,客恨猿哀一相似。
漫向孤危惊客心,何曾解入笙歌耳。
【注释】
闻猿:听猿。猿鸣之声。飒:形容风声,飒飒有急迫之感。客恨猿哀:诗人以“客”自指,表示自己像那山中的猿猴一样,在异乡漂泊,感到孤寂和悲愤。
孤危:孤独危险。惊客心:使诗人的心中受到惊吓。何曾解入笙歌:《诗序》说:“《秋风》刺幽王也。幽王既弃群臣之日,乃使京乐团鼓乐作于庭,而切其韵,以命之。曰:‘欲与吾群臣、百姓,尚皆动作,为之节。”今此诗是作者在听到猿鸣之时所想到的,因此说“何曾解入笙歌声”,意思是说:这猿呜之声,怎么能与宫中奏乐之声相融合呢?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听到猿声时所触发的感慨。诗的首句写景,点题;二句抒情,承上启下;三句写猿声对诗人的触动;四句写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想。
诗的开头一句“秋风飒飒猿声起”,描写了秋风吹动猿啸声的情景,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次句“客恨猿哀一相似”,则是诗人因听见猿声而引起的一种愁恨之情。“客”,这里指的是流寓在外的他乡人,也就是作者自己。诗人说自己同山中猿猴一样,都处在飘泊异乡、羁旅行役之中,所以感到寂寞悲凉,内心惆怅。这种忧愁之情是与猿声分不开的,所以又进一步写道,“漫向孤危惊客心,何曾解入笙歌耳。”这里的“孤危”,是指诗人的处境而言,也就是诗人说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想摆脱这种孤危的处境,但猿声却似乎能解除他的愁闷,使他暂时忘却自己的孤独,这与他所听到的宫廷中的笙歌声是多么不同啊!
这首诗的构思精巧别致,用意新颖,颇有特色。它不象一般诗歌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猿声引起诗人的愁恨,然后通过对这两种声音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最后才点明题旨。全诗语言平易朴素,明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