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推鲁仲尼,周游布典坟。
游遍七十国,不令遇一君。
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
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
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
礼乐今有馀,衮旒当圣人。
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

【注释】

①鲁仲尼:即孔子,字仲尼。

②布(bù)典坟:周游列国,传道布教。

③遇:指被尊为国君。

④轮:车轮。

⑤良由至化力:由于他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教化的力量。

⑥礼乐行未足:指当时礼、乐的教化还不够完善或充分。

⑦邅回:进退两难。厄:困阻。陈:通“阵”,这里指战阵。

⑧衮(rún)旒:古代王冠上的一种玉串,象征帝王之位。

⑨绝粮议:指饿死在陈地的粮食缺乏的议论。

⑩千载误云云:指千年来人们对于孔子饿死陈地的议论纷纷。

【赏析】

此诗是《颂鲁》的第二部分,主要写孔子周游列国,到处传播仁义道德,但最终因饥饿而死于陈地之事。诗中对孔子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孔子的崇敬之情。

首联“天推鲁仲尼, 周游布典坟。”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尊敬之情。“推”是推崇的意思,“鲁仲尼”即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周游”表明了孔子四处讲学,传播仁义道德的精神风貌;“布典坟”则进一步强调了孔子传播仁义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古代的经典文献。这一联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敬仰之情,也反映了孔子一生追求仁义之道的崇高精神。

颔联“游遍七十国, 不令遇一君。”描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七十国”可能是指孔子曾周游过的多个国家,也可能是指在这些国家之间往返的时间累计达到了七十年。“不令遇一君”则进一步强调了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从未遇到过一个合适的国君能够接纳和重用他。这一联描绘了孔子一生奔波劳碌,四处传播仁义道德的形象。

颈联“一国如一遇, 单车不转轮。”则是对上联的补充说明,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孔子传播仁义道德的决心和毅力。“一国如一遇”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像遇到了一次孔子一样重视仁义道德;“单车不转轮”则形象地描绘了孔子为了传播仁义道德,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风貌。这一联进一步展现了孔子传播仁义道德的伟大精神和坚定信仰。

尾联“良由至化力, 为国不为身。”总结了前四联的内容,表达了孔子传播仁义道德的真正目的。“至化力”指的是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教化的力量;“为国不为身”则强调了孔子传播仁义道德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这一联深刻揭示了孔子传播仁义道德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尾联后两句“礼乐行未足, 邅回厄于陈。”“礼乐”在这里指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行未足”表示当时的礼乐制度尚需完善和完善;“邅回厄于陈”则进一步描绘了孔子在陈地被困死的场景。这里的“陈”可能是指孔子生前居住的一个地方,也可能是指陈国的首都陈城。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孔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诗人以“礼乐今有馀, 衮旒当圣人”收束全诗,指出虽然当前的礼乐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但是这种制度却能够选拔出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人。这里的“衮旒”指的是帝王头上所戴的玉串,象征着帝王之位;“圣人”则是指那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学识的人。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礼乐制度的赞赏之情,也表达了对于孔子这样的伟大圣人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义道德的描绘,以及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惋惜之情的表达,展示了孔子的伟大精神风貌和崇高地位。同时,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情怀也令人深思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