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上龙门望洛川,洛阳桃李艳阳天。
最好当年二三月,上阳宫树千花发。
疏家父子错挂冠,梁鸿夫妻虚适越。

洛阳行送洛阳韦七明府

始上龙门望洛川 —— 开始登上了龙门,望着洛河平原。

洛阳桃李艳阳天 —— 洛阳的桃花和李花在阳光照耀下盛开。

最好当年二三月 —— 最好在二三月的时候。

上阳宫树千花发 —— 上阳宫里的树木开满了花朵,犹如千朵鲜花绽放。

疏家父子错挂冠 —— 疏家的父子俩却误将官帽摘下(指他们不愿做官而隐退山林)。

梁鸿夫妻虚适越 —— 梁鸿和妻子孟光夫妇隐居在越地(指梁鸿与孟光曾隐居于会稽山),过着清贫的生活。

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之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洛阳风景画卷,通过对洛阳桃李、上阳宫树等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之情。同时,也通过疏家父子错挂冠、梁鸿夫妻虚适越等典故,展现了古代文人隐逸生活的情趣。

赏析: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在这首诗中,王维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阳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洛阳桃李、上阳宫树等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之情。

诗的开头“始上龙门望洛川”描绘了诗人登上龙门后,遥望洛河平原的景象。龙门位于洛阳市西,是一座古老的山名,这里曾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接下来的“洛阳桃李艳阳天”则进一步描绘了洛阳的美丽景色。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天万物复苏,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成了一片美丽的花海。诗人用“艳阳天”来形容这些花朵在阳光照耀下盛开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之中。

第三句“最好当年二三月”则转向了对过去的回顾。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认为二三月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适合外出赏花游玩的日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留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逃避。

第四句“上阳宫树千花发”则具体描写了上阳宫里的树木开满了花朵的景象。上阳宫是古代皇宫之一,这里曾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诗人用“千花发”来形容树上花朵的繁茂,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里的花朵似乎也在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最后一句“疏家父子错挂冠”则转向了对疏家父子的描写。疏家父子原本应该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但他们却错误地将官帽摘下,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方式。这句诗反映了他们对名利的淡薄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反感。

最后一句“梁鸿夫妻虚适越”则转向了对梁鸿夫妻的描写。他们曾经隐居越地,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里的“实适越”表示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财富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诗人在这里使用了反问的语气,质疑为何他们要选择隐居生活而不是继续追求功名利禄。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不理解或者对于功名利禄的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诗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