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车有赫,万人毒螫。
曷可去之,于党孔硕。
敏尔之生,胡为草戚。
【注释】
“上古”:指周代。
“什”:指《周颂》。
“补亡”、“训传”:《周颂》的篇名,是祭祀宗庙时所奏之乐章。
“十三章”:指《周颂》中的三首祭祖乐章。
“左车”:这里指宗庙中左边的车驾和仪仗。
“赫”:威武貌。
“万人毒螫”:形容宗庙中左边的仪仗和车驾威严而可怕。
“曷可去之”:何能除去它们?何,哪里。
“党孔硕”:多么强大。
“敏尔”:你。
“生”:指宗庙祭祀时。
“胡为草戚”:为什么忧愁哀伤?胡,何,为什么。
【赏析】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中通过描写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他们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生活,并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奢侈糜烂、荒淫无度的生活,揭示了他们腐朽的本质。全诗通篇采用比兴,比喻贴切,寓意深远,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诗以《周颂》的篇章命名,说明其内容与祭祀有关。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应为周厉王时期所作。当时,王室内部发生动乱,诸侯背叛。周厉王为了巩固统治,便用武力镇压叛乱,结果激起诸侯的极大反感,诸侯纷纷叛逃。后来,厉王被驱逐,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即位,是为共和。共和以后,厉王的儿子静又回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宣王。《十月之交》就写于宣王在位之时。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九句。第一章先总提,再具体描述,最后归结到“忧心悄悄”的主题上。第二章则侧重于描写。第三章则重在抒发感情。前三章都采用了起兴手法,即由物象引出某种情思,借以烘托气氛。如“左之右之,君子宜之;右之左之,君子有之”,就是用各种方位来暗示君子们的地位。
第一章开篇“左之右之,君子宜之”,用“左”“右”二字作为方位名词,分别指代宗庙的左边和右边。这是指宗庙的仪仗和车驾,因为宗庙祭祀时,车驾、仪仗是必不可少的。诗人在这里用“宜之”一词,表明这些仪杖和车驾的存在是很适宜的,很得体的。但紧接着的“何尝不有”却否定了这种适宜性。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仪仗、车驾不仅威武而且庞大,既令人敬畏又令人畏惧,所以根本不适合放在宗庙里。这就揭示了宗庙里应该只有祭主一人,他应该像“羔羊”一样温顺驯服。然而,现实却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所谓的君子们却不是真心实意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而是大吃大喝,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根本不值得尊敬和效仿。因此,“彼君子兮,又不卒岁”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章“中心藏之,何日遣兮?绿竹青青,于嗟乎!”诗人进一步描写了宗庙里的仪仗车驾。这里的“中心藏之”指宗庙里的礼仪制度,“遣”是送、除的意思。意思是说,那些礼仪制度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了,可是却没有谁能够把它废除掉。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君子们认为那些制度很必要,也很方便,用不着去改变它。至于为什么不去掉呢?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来执行它。那么,谁来执行这些礼仪制度呢?当然是那些君子们自己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制度对自己有利,所以才会如此热心地去维护它。但是,如果连他们自己都不遵守这些制度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绿竹青青”的比喻所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君子们总是喜欢用绿色的竹简来写字,而绿竹的颜色又是那么青翠欲滴,所以人们就用它来形容那些君子们。然而,“于嗟乎”,感叹词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君子们的不满。既然君子们不把那些礼仪制度当回事,那他们又何必自欺欺人呢?
第三章“民卒不忍”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所谓“民”,指的就是普通百姓。所谓“卒”,是终于、终究的意思。百姓之所以最终忍受不了这些奢华腐化的礼制,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礼制太荒谬了,太不符合常理了,太不值得提倡了。因此,他们才感到十分痛苦和失望。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它所表达的含义却非常深刻。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虚伪,更指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只知道享受,却不知道珍惜;只知道享乐,却不懂得创造;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却从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这样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那些腐朽不堪的礼制,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